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2頁/共6頁]
待劉存勝分開後,劉浩然不由又想起一個題目,本身之前傳聞杭州西湖是天旱不枯,大雨不漲,如何現在這一下雨就會漲水出來呢?得細細問一下。
最後《大明邸報》轉載了這件案子,並加了一句考語,不管是有財有勢的巨室,還是淺顯的布衣,他們都是大明的百姓。是以大明的官員在治政的時候,不要想起一個而健忘另一個。在天災麵前,我們的官員不該該僅僅想到的是應急抵抗,更多的應當是防備。當百姓在天災中遭到喪失,實在就是我們官員的一種瀆職。在杭州風災洪澇中,如果西湖淤泥獲得了完整斷根,排溝渠溝體係修建得更完美,災害也就不會有那麼大了。起碼這場官司也不會有了。
劉浩然歎了一口氣道:“我隻是想你們好好記著,大明百姓不但僅是那些巨室,也包含無權無勢的淺顯百姓。他們為國征稅,為國服兵役,該當也應享用本身的權力,接管這個國度和官府對他們的職責。”
“你找些人,去那些受災的民戶中如此這般。”劉浩然低聲叮囑了一番。
劉浩然也曉得這隻是一個非常抱負的設法,真要去實現,必須破鈔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停止配套,不過劉浩然感覺,隻要找到弊端,就有改進的機遇。
“臣明白了。”
“出去吧。”
以是劉浩然感覺,官府最好的體例就是從這些好處中脫身出來,由球員變成裁判,手持律法這柄利劍,便能夠最大的為民做主了。比方浙江現在最大的鋼鐵廠是官辦的,為浙江一半以上百姓供應耕具、日用鐵器等鋼鐵需求。如果改成公營,過兩天它要漲價了,官府必須檢查,因為這個時候官府最大的政績不是鋼鐵廠賺了多少錢,而是百姓的民生。如果百姓因為鋼鐵漲價而產生不滿,從而激發社會不安寧或者上告,絕對是本地官府最害怕的事情。是以,官府在檢查過程中會查對你鋼鐵廠的賬目,嘿,你的辦理本錢這麼高,莫非要算到代價裡去嗎?這不可,你如果非要漲價,我能夠去江蘇聯絡一家辦理本錢不高,代價更低的鋼鐵廠,鼓勵他們進入浙江運營發賣;或者說,你小子利潤已經高達三成了,還想漲價,冇門,按照大明反暴利條例,你不但不能漲價,還必須貶價半成。
如何去贏利,不消你官府去說,有腦筋的百姓天然會曉得去摸索。你官府冇事插一手,這也包辦,那也節製,名義上是包管百姓的根基民生。但是這從一開端就是一個弊端,因為你一旦成為貿易機構,你不成製止尋求利潤最大化,因為這是這些官辦工商企業主管最大的政績。當這些官辦企業尋求利潤和保障民生相牴觸時,在政績這個龐大引誘下,處所官員如何挑選,劉浩然感覺本身有坐在椅子上的屁股想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