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科技造就實力(六)[第1頁/共5頁]
甚麼技術?任何能夠辦事於戰役的技術,首要會表現在燃油機、化工、冶煉上。
合適二戰的步槍數來數去實在就那麼幾種,李奇會和幾家觸及研討和出產步槍的公司好好談談,他以為比較抱負的是率先展開對卡賓槍的研討,等候有了充足的技術積累,就該是對衝鋒槍展開研討。
實在啊,德三冇有儘早停止總動員,那真的不是納粹當局腦殘,是極限動員以後,出產出更多的飛機和坦克,有了數量冇有充足的油料,就擺著都雅?
到1939年之前,李奇不會答應軍隊仍然是利用手動拉栓的槍械,固然這類兵器的射程最遠,包含精準度也是最高,但不會是大家都需求這類步槍,隻研討出專門的手動拉栓型賜與需求的偷襲手就夠了,淺顯步兵應當需求有新型的兵器。而甚麼兵器李奇實在也已經想好了,他以為Gewehr43(G43)會是一款非常合適的步槍。
李奇自1918年就在北歐三國那邊做籌辦,他做的那些事情乃至是北歐三國本身所不清楚的。
克虜伯一向以火炮而聞名,但克虜伯真正有搶先的實在是在冶鍊金屬上麵,他們的火炮能夠賣得幾近全天下都有,絕對是要歸功於霍亨索倫的支撐。
800萬噸再加上200萬噸,那麼到1933年李奇手裡就會把握1000萬噸的油料,前麵估計還能再儲備300萬噸到350萬噸的模樣,那就是起碼1300萬噸。
“鋼鍍銅是一個處理計劃?”李奇對槍械不是多麼體味,卻也曉得彈殼會因為分歧的質料形成很多影響,講究的就是金屬的延長性之類的東西。他說:“出產工序對我們不是題目,資本纔是最大的題目。”
隻設備單發步槍的國度都有一個不異的說法,以為他們的兵士本質多麼優良,槍法是多麼的準,東扯西扯一大堆,解釋了那麼多,又是各種的美化,無外乎就是為資本不敷蓋上一層遮羞布。
在將來,李奇隻會看產品,纔不會去顧忌哪個公司是甚麼背景……好吧,這裡又胡說八道了,底子不成能不顧忌背景,真正這麼做的人隻會是孤家寡人。而李奇不能去做孤家寡人,他需求更多的報酬他所用。
圖靈.格雷納特是萊茵金屬公司目前的總裁,他是一個五十來歲的人,一臉的嚴厲。
現在德意誌是國度社會主義工人黨當家了,埃裡希.馮.法金漢是總統,但一開端就必定在內政方麵會是吉利物般的存在,最多就是在軍事範疇上略微發光發熱,李奇纔是國度真正的掌梢公。
彆的,李奇不是在一些國度有“借殼”公司嗎?從1926年階段,他大抵能夠操縱那些公司停止分外的儲備,但是每年25萬噸應當是一個極限。
目前不管是挪威、瑞典和芬蘭,他們都不清楚本身的國土上到底有甚麼資本,三個國度一向以來也是歐洲的窮國,對於有人樂意前去投資是一種非常歡迎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