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史書裡的真相[第2頁/共5頁]
近似的事情另有一樁,鄧綏恩寵愈盛,是以漢和帝多次籌算封賞鄧氏族人,但每次都被鄧綏推讓了疇昔。以是終和帝一朝,鄧綏的長兄鄧騭都隻是一個小小的虎賁中郎將。
可見做出如許的決定需求多大的決計,而對峙下來需求多大的毅力。我讀這一段時,內心實在感慨不儘……這個少女,當時隻要十三歲。
而服斬衰三年的人之以是少,除了社會民風外,應當也是因為當時對服喪的要求極其刻薄,因服喪三年而身材病損的例子史不斷書。比如《韋彪傳》載,彪為父丁憂“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創新形,醫療數年乃起”,又如《逸民傳》載,明帝時,戴良與其兄為母服三年,伯鸞“居廬啜粥,非禮不可”,乃至“毀容”。
鄧綏的後半生,根基就是如許度過的。她身為輔政太後,掌權多年卻能青史留名而無詬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的勤政幾近不輸於中國汗青上任何一名聖主明君。
而次日,本來病得命懸一線的劉肇,竟然漸好了起來——待他身材日趨規複,當然是時候報德抱怨了。
可這個時候,倒是查出了劉勝“有疾”,以是鄧綏迎立了出世不敷百日的嬰兒劉隆為帝,天子年稚,因而太後臨朝,鄧綏就此真正開端了她的政治生涯。
因而,永元十四年夏,皇後陰氏因巫蠱之事被廢,全部陰氏家屬都受了連累,且今後式微。‘
三年以後,永元七年,服滿出孝的鄧綏,恰是十六歲,選入掖庭,成了漢和帝劉肇的宮妃。
4、當時和帝新喪,宮中法禁不大嚴明,成果丟了一篋珍珠。事情嚴峻,鄧綏想要拷問,但又感覺會傷及無辜,因而親身一個個閱看宮人,察看他們的神情,公然找出了竊賊……寬仁漂亮,辦事睿智,既嚴瞭然法紀,又未累及無辜。
但,就在這一年大選之前,鄧訓病逝於隴西。
4、京師大旱,鄧綏親身去洛陽寺考查冤獄。有個無辜的犯人因為之前的酷刑鞭撻而自認了殺人之罪,看到太後,卻仍畏縮獄吏而不敢開口。在太後臨走之時,他昂首似是想要說話。太後發覺,因而喚來細心問狀,辨瞭然冤情還他明淨,而後收押了洛陽令下獄抵罪。此行還未回宮,大雨自降。
而劉肇逝後,從官方找返來了兩個皇子,八歲的劉勝和不敷百天的劉隆。
斬衰三年固然始於周朝,但到了漢初,漢文帝曾特製“短喪詔”,將為君父服喪的日期由三年縮減到三十六日,以是縱觀東西兩漢,服喪三年的非常少見,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士大夫,“服喪三年”之事根基都被作為至高的孝行而載入史冊,可見是有多可貴。
2、斬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