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7 嵩陽道大總管[第1頁/共4頁]
聖皇意欲封禪嵩山,並非一時之謀,早在天授年間便偶然任地官尚書武思文並朝集使兩千餘人要求封禪嵩山。但論者以大周新受天命,德業未彰、朝綱未肅為由,以為並分歧適此際停止封禪。
武則天固然軍事無能,但對權力敏感。南衙番上府兵逐年遞加,這已經不是甚麼奧妙。長此以往,朝廷對於外州處所的震懾力不免就會越來越小。
這樁製令一出,頓時又在朝野之間引發了極大的顫動。
輿情時論如何,李潼倒是感到不大,製令方一下達,他便進入到嚴峻的籌辦事情中。
再加上開掛的李潼,如許的安排如何看都不像一次嚴肅厲殺的行軍,更近似文人騷人騷情郊遊。如此安排企圖也很較著,不過是要讓這些人一起詩文重寫,以激起時流對於封禪中嶽的等候與遐想。
對於張說在情麵油滑上所表示出來的天賦,李潼也是非常看好的。須知就連最排外的關隴人家,李潼跟他們相處的都馬草率虎,張說卻能遊走諸門庭之間,不得不說是一個奇才。
至於隨軍出征的文員,蘇味道為行軍長史,唐玄宗武惠妃的爸爸、恒安王武攸止為司馬,另有隨眾十幾人,各領參軍名號。
固然此次募兵標準很嚴格,但也冇能根絕敢兵士的滲入,乃至此中一部分還被直接任命為基層的兵長,可見敢兵士的單兵本質的確不凡。
這第一次封禪之議,便如此被放棄。乃至再往前追溯,早在天皇年間,聖皇便曾建言天皇封禪中嶽,隻是因為天皇當時病痛難行而未能成事。
並且這一次招募健兒,是以北衙作為主導,武則天也是要藉此讓北衙獲得募兵權,從而增加對南衙的製衡與壓抑。
在這方麵,李潼也冇如何客氣,相好幾家諸如鄭家、唐家並獨孤家,各自遴選一兩個後輩跟從,諸如他大舅子鄭浮丘之類,留在神都也冇啥閒事可做,不如跟著地痞資格,來年還可謀授美職。
藉由此次募兵,從西京來到神都的故衣社敢兵士也有將近兩百人被選編參軍,畢竟敢兵士首要就是停業的府兵當中精選出來的壯卒而非鄉野流寇,各自都另有必然的軍籍可供清查。
以後不久,建議封禪的武思文又被揭露曾在其從子徐敬業揚州反叛時有所勾搭,便被收回賜姓、還於本名徐思文,並放逐嶺南。
當然,李潼挑選這些朝臣後輩隨軍,用心也並不純真。起碼離都這段時候,他手中把握著一批人質,你們留在神都這些故鄉夥們給我誠懇點,不然讓你們無兒送終!
新卒整編結束後,與北衙禁軍彙合於邙山腳下,然後雄師便浩浩大蕩繞城而南,往嵩山而去。
這一次,聖皇固然冇有直議封禪,但任誰都看得出以代王為肅嶽使典軍前去嵩山,不過是前期的勘察探路,背後仍然埋冇著聖皇意欲封禪的熾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