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第2頁/共4頁]
開疆拓土誠是壯闊有加,但也不能不罔顧究竟。青海地區環境不失卑劣,就算兼有,最有能夠產生的環境就是辦理本錢激增,與吐蕃之間環繞青海地區的邊事合作更加狠惡,抽乾隴右的積儲,更直接影響到朝廷對西域的管控力度。
在顛末一番沉默後,群臣各自思計梳理,然後才各自頒發觀點,言裡言外所流暴露來的意義,就是固然吐蕃方麵衝突深切、大有可操縱的空間,但這類因敵之勢還是不成過分恃重,不能因為過於自覺標悲觀而打斷現在朝廷即定收縮療養的國策。
近世最為較著的一個例子就是突厥,突厥作為草原霸主、時候威脅中原王朝的時候又遠比吐蕃的同一長很多,但在隋世一樣崩得稀碎。
想要加大對西線的投入,並不但僅隻是停止遼東戰事、將東部疆場上的兵力調回關中那麼簡樸,而是要對全部邊防體係停止一次體係性的進級。若僅僅隻是一個方麵的突進,則就輕易形成與邊防團體的擺脫,成果是好是壞很難預感。
畢竟對西域的管控,還包含著對漠北局麵的製衡,若因為在青海方麵投入過大而緊縮了對西域的管束,這對漠北局麵的失控、遠不是一個三受降城體係能夠彌補的。
兩種思路,一種偏於激進,一種偏於保守。而李潼在聽完宰相們的觀點陳述後,也認識到想要籌辦能夠對吐蕃局勢停止深度乾與的力量,並不在於吐蕃君臣之間衝突激化程度,而在於大唐本身的國力限定。
李潼在聽完群臣一番陳述後,便也墮入了深思當中。這當中一係列的題目,有的他也已經有所考量,有的的確不敷正視,考慮的不敷全麵,一些設法不免就顯得想當然。
見賢人沉默不語,姚元崇便持續說道:“藏土久在化外不義,分裂長有、彌合長久,今之吐蕃,實為慣情之異類。幾代讚普不能長享其國,亦為天降怒斥。其君臣、父子之義本就淡薄,往者以是驕大難製、勳功皆聚東讚一門,虎倀凶暴、人莫攖鋒。
在與這類勁敵的鬥爭中,大唐文武臣員們也都有著豐富經曆。此前的東突厥和高句麗都是不遜於現在吐蕃的敵手,終究都是亡國於大唐刀鋒之下。
聽到賢人這麼說,群臣無不倒抽一口冷氣,看他們各自驚奇的眼神,應當是內心多多極少感覺李潼這一目標是有些異想天開。
如果說此前李潼另有一些目睹機遇在前、但卻力有不逮的煩惱,那在聽到姚元崇一番話後,思路也重新變得暢達起來。
須知隋唐兩朝此前攻滅吐穀渾時,都是處於國力最為鼎盛的期間,但仍然不能將青海地區完整消化掉。現在大唐固然重回正軌,但本質上也是亂後新定,也實在冇有力量去承擔經略青海地區的龐大投入。
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也並非統統的地區都是如此,想要建立一種大一統的觀點與傳統,遠不是短時候內就能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