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第2頁/共4頁]
那麼這些設備帶全了便能夠了嗎?不是的,還要帶九鬥麥飯,兩鬥大米,自帶乾糧,那麼我們常常看電視劇電影,那邊麵的唐軍動不動就滿身披甲,並且那甲冑做得還特都雅,實際是不是呢?實際不是地,甲冑,在當時候是很貴的東西,不是誰都置備得起,以是府兵們不需求自備甲冑,甲冑由國度發,但是,可不是一出動就發,那要看看你此次出動要去乾甚麼,比如說你們此主要去遠征,要去打吐蕃,打突厥,九死平生,那能夠發給你,但如果你們此次隻是去皇宮值班,輪番保護,那不能發給你,你隻要帶著橫刀、弓箭便能夠了。
每年到夏季,一年到頭了,莊稼也收完了,偶然候了,折衝府就把這群農戶找過來,號令他們,開端練習,如何練習呢?折衝府都尉令擺佈兩個校尉,各帶步兵十個隊,也就是五百人,馬隊一個隊,五十騎,相距百步,嚴陣以待,以後聽角手,也就是號手,吹第一通號,列隊,二通號,偃旗息鼓,三通號,舉起大旗,聽到鼓響,兩隊號令著向前衝,接著此中一隊鳴鑼,鑼聲一響,那隊人馬就退兵,另一隊人馬持續進步,然後進步的一方步隊中俄然也鳴鑼,則那隊人馬也退兵,幾次如此,這就是練兵了,當然當代的練兵,現在看來,彷彿要簡樸一些。
劉鼎對此非常附和。
遵循普通的作戰體例,是弓箭手射擊,然後長槍手和盾牌手挺進,很有點當代火力覆蓋,然後步兵衝鋒的意味。在唐朝最強大的時候,每個唐軍都裝備有弓箭,射箭的時候箭如雨下,不管是場麵還是殺傷力,都非常的可觀,如果仇敵的盾牌不敷多,不敷堅毅,這一輪輪的箭雨下來,就要被耗損掉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
出征的時候誰帶兵呢?可不是折衝府的將軍帶兵,他也就相稱於一個征兵辦公室主任,他冇這個權力帶兵,當然也冇這個才氣帶兵,那麼誰帶兵呢?朝廷派誰帶兵,誰就去帶兵,比如李世民派李靖做總管,去討伐突厥,那就是李靖去帶兵,但是李靖決不能說大模大樣跑到折衝府,說你把兵給我吧,那人家折衝府的將領絕對不給,得如何辦人家纔給你兵呢?就像現在一樣,你得有手續,有憑據。你比如說李靖,他要帶兵去兵戈,起首就要去兵部,得兵部給了你領軍的證明,你才氣領軍,這個證明,在唐朝叫做“魚符”,那麼李靖拿著魚符,直奔折衝府,說我方法兵,折衝府和本地的刺史要查抄這個兵符,查抄以後冇題目,纔給你兵,但如果說,這個戰事非常大,比如滅突厥的戰役,滅吐穀渾的戰役,那麼折衝府的賣力人,你也要跟著一起去,如果戰役的範圍不大,那麼就是果毅都尉,也就是幫手去,戰役範圍再小一些,那就是果毅都尉的部屬再去,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