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第4頁/共6頁]
因著國庫空虛,救災與籌措武備之事又迫在眉睫,陳珪的籌算是以朝廷的名義寫了借券,先向鹽商富戶們借銀子,以後再補辦發行國債的各項手續,互換富商手內的借券。
陳珪聞言,不覺也起了獵奇之心。還要開口問甚麼時,隻聽門外靴子腳響,有小丫頭子笑言道:“三女人返來了。”
“不錯。”陳珪點了點頭,彷彿看破了太子殿下的設法普通,持續說道:“海上貿易利潤龐大,隻要勝利來去一次,便是一本萬利。到時候賢人見了這些好處,天然會曉得為甚麼那些個功勞權貴明知朝廷有海禁,卻仍然在公開裡支撐海商同番夷做買賣。目睹著大筆的銀子就在眼皮子底下淌水兒似的溜走,賢人賢明神武,天然會想到前朝開市舶司,征市舶稅之事。又何必我等提示?”
陳老太太喜得笑道:“吃了吃了,味道公然比我們家裡的強。隻是外頭天寒地凍的,你就這麼白等著好久,也不怕凍壞了你。”
尤三姐兒縮了縮脖子,隻好告饒的道:“舅母饒我一回。我此後再不敢了。”
太子殿下用茶蓋兒悄悄磨著茶盞,沉吟了半日,方纔說道:“以是你方纔建議開海禁,就是為同番夷屬國互市?”
陳珪也跟著賠笑道:“正所謂興利除弊。微臣人微言輕,天然隻想著如何向殿下儘忠,為朝廷效力,還不能給殿下惹費事。以是也隻能做些興利的小事兒。至於除弊的大事兒……還是交給旁人罷。”
陳珪耐煩說道:“啟稟太子,是開海禁,不是重修市舶司。”
另有一則,此次陳珪籌辦國債發行之事,是因為局勢告急臨危受命。因為朝廷本身都已是青黃不接,恐怕到時也拿不出銀子來還。以是陳珪同太子殿下、賢人商討後,便決定以稅還債。
一時陳珪躬身辭職,出宮返家。隻見陳老太爺陳老太太、馮氏、陳橈、陳婉並二姐兒都在堂上坐著閒話兒。唯獨不見尤三姐兒。不免笑著問道:“三姐兒如何不見?”
且不提賢人如何考慮,隻說陳珪再籌措了銀兩武備以後,也曉得此事不是悠長之計。他以為要想讓國庫的銀子多起來,還很多多考慮開源之事。
欣然飯畢,吃過茶點。陳珪則回書房措置公事,尤三姐兒也順勢跟了去。她將這些日子查訪過後寫出的條陳交給陳珪。陳珪低頭看時,不免挑眉問道:“修路?養盤費?”
除此以外,陳珪還得想著如何操縱此事在朝中生長人脈強大本身,如何獲得鹽商富戶們的信賴。畢竟發行國債之事可不是一錘子買賣。既要做到朝廷不與民爭利,還得讓利於民,掙得民氣。最好能做到朝廷下次發行國債的時候,統統人都掙著搶著來買國債,而不是現下這類,陳珪把嘴皮子都磨破了,這些人還將信將疑,恐怕朝廷是找藉口黑他們的銀子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