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黃帝內經 - 第133章 本臟篇第四十七

第133章 本臟篇第四十七[第1頁/共3頁]

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肺高則上氣肩息咳;肺下則居賁迫肺,善脅下痛。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肺端方則和利難傷;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腎小則臟安難傷;腎大則善病腰痛,不成以仰,易傷以邪。腎高則苦背膂痛,不成以仰;腎下則腰尻痛,不成以仰,為狐疝。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腎端方則和利難傷;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變者,人之所苦常病。

岐伯曰:五臟六腑,邪之舍也,請言其故。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五臟皆高者,好高行動;五臟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臟皆堅者,無病;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五臟皆端方者,和利得民氣;五臟皆偏傾者,邪心善盜,不成覺得人,昭雪覆言語也。

玄色小理者,腎小;粗理者,腎大。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方;耳偏高者,腎偏傾也。凡此諸變者,持則安,減則病也。

心應脈,皮厚者脈厚,脈厚者小腸厚;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皮薄而脈衝小者,小腸小而短。諸陽經脈皆多紆屈者,小腸結。

岐伯答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心合小腸,小腸者,脈其應。肝合膽,膽者,筋其應。脾合胃,胃者,肉其應。腎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

黃帝曰:願聞六腑之應。

黃帝曰:應之何如?

黃帝問於岐伯曰:人之血氣精力者,以是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以是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樞紐者也。衛氣者,以是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闔者也。誌意者,以是禦精力,收靈魂,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風行,營複陰陽,筋骨勁強,樞紐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誌意和則精力專直,靈魂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暖和則六腑化穀,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臟者,以是藏精力血氣靈魂者也;六腑者,以是化水穀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以是具受於天也,無愚智賢不肖,無以相倚也。然有其獨儘天壽,而天真僻之病,百年不衰,雖犯風雨卒寒大暑,猶有弗能害也;有其不離樊籬室內,無怵惕之恐,然猶不免於病,何也?願聞其故。

岐伯曰:肺應皮,皮厚者,大腸厚;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岐伯答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