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節葬以利民[第1頁/共4頁]
“趙王換將,舉國不滿,為堵住悠悠眾口,他嚴令史官不得將此事記實在冊。左史憤然相拒,竟招來殺身之禍。原想以左史的了局震懾太史府諸人,卻不料這回就連右史也拒不領命。如此一來他惱羞成怒,不顧眾臣禁止,又連殺二十餘人。”說到最後,張蒼的聲音沉得可駭。
考慮到張蒼不喜喝酒,用白水接待又寡淡了些,趙高這纔想起用茶。二人這麼坐在青藤架下喝茶談天,也是彆成心趣。
即使詔令收回百家對此批駁不一,儒生、墨者乃至為此辯論長達數年之久,但此事在官方敏捷傳開,不但被秦國百姓,也被六國部分臣民津津樂道了好幾個月。
這個眼神讓趙高想起兒時給他講《黃鳥》時候的事情。
幾個月後,秦趙諸地接連大旱,趙國繼地動以後又遇饑荒,已是危同累卵。
那東園令說完見群臣附議,內心更加歡暢起來,心想:這馬屁拍上去就應當見效了吧?固然趙政還冇有表態,但他已經在胡想待會兒本身會得大王一句甚麼樣的讚言。
說完他沉默不語地站起來,張蒼亦然,二人對視一眼,朝著趙國的方向,疊手躬身慎重地拜了三拜。
趙高無認識地摩挲這手裡的茶杯,半晌後才喃喃問道:“怎的……”
不久以後,邯鄲郊野的地盤裡公然長出了白毛來,遠瞭望去白慘慘一片,絲絲縷縷竟有尺餘,相互糾結纏繞,駭人得緊。君王大怒,百姓震恐,幾近是大家自危。
趙高放動手中的茶杯,幽幽歎道:“臣職載筆,君舉必書。多少史官為此折了性命……”
那以後二人又聊了好久,有疇昔的趙國,有現在的秦國,乃至有此後的秦國。直到用完夕食,張蒼才告彆分開。
趙政深知移風易俗絕非易事,斷不能操之過急。因此聖旨隻提本身與親族,隻字未論世族公卿,並冇有要求他們做到節葬。
至於令張蒼目炫狼籍的泡茶伎倆,那都是宿世帶來的。而茶具,每一個都是他畫了圖樣找徒弟做的。既不便對張蒼直說,他乾脆就找了個“隱士”的遁辭矇混一下。幸虧張蒼不是王寵那種突破沙鍋問到底的脾氣,也冇多問。
有近半年的緩沖和風俗,對上趙政,趙高已經能很好地節製本身的情感,起碼不會再等閒地入迷發楞,更不會呈現慌亂到不知所措的環境。可此時回過神來,他才發覺本身竟因他剛纔的模樣失神失了個完整。
趙高輕抿一口熱茶,緩緩解釋道:“是,小弟在蜀地住了半年,見有人蒔植此物,便順手帶了些返來,至於沖泡的體例和這些茶具,是在一名隱士處得來的。”
後又從官方傳出“不拜君王拜武安”之言,奧秘失落的李牧彷彿成為趙國百姓心中不成輕瀆的神將。
眼睜睜見機遇被一個小小的東園令搶了先,好些朝臣的確追悔莫及,隻能從速附議,或許還能勉強挽救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