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登聞鼓[第1頁/共3頁]
可李然這個愣頭青,牛一樣的脾氣,管他是天王老子,認準的死理就毫不罷休,哪怕對方是天子。這學術之爭,本來是文人之間的事情,天子管不著這個。你們愛信哪一個學派的學說就信,隻要不是造反的邪教之類的,天子那是理都不想理。
此時的大慶殿中,沉寂得掉根針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文武百官都怕小天子遷怒到本身,趕緊假裝看不到一樣,全都低著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大師都明白。小天子的手腕固然不算高超,可他善用權勢,以勢相壓,乃是陽謀之計。誰能吃得消?一旦小天子憋著勁使壞,給你幾雙小鞋穿穿,那就有你都雅的了。唯今之計,還是眼不見為淨,假裝看不到吧!
後貞德元年,真宗下詔斥責這類不正之風:“諸州民詣闕舉留官吏,多涉秉公,或非素願。自今百姓僧道,更不得輒詣闕庭。如敢違越,其為首者論如律。”
鼓聲仍不依不撓地響著,聽得陸承啟直皺眉。過得半刻鐘,小黃門才疾跑進大慶殿,彎身九十度鞠躬說道:“陛下,此乃宣德樓外百姓登聞鼓,是以鼓聲高文,驚擾陛下。”
登聞鼓另有一個弊端,那便是給官告官供應了另一條路子。通過節製治下“良民”敲登聞鼓,達到抨擊政敵的目標,風險小不說,收益還挺高。曾一時流行全部大順朝堂,弄得大家自危。
合法君臣兩人大眼瞪小眼,互不讓步的時候,忽聞殿彆傳來一陣麋集的鼓聲。陸承啟的餘怒未消,大聲喝道:“那個在敲鼓?”
比及陸承啟即位以來,這洪祥年間,更是冇有一起。直到本日,纔算是破了先例,有委曲之人,擊登聞鼓,告禦狀。
陸承啟最是善於察看細節,對於這些官員的神情,高高在上的他,儘支出眼裡,暗自揣摩著:“莫非這內裡有甚麼蹊蹺不成,如何這些老油條,一個個的神采都如此古怪?”想到此處,內心加強了防備。
一時候,大慶殿中的氛圍詭異,有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小天子的氣憤已經寫在了臉上,除了冇心冇肺的李然冇有知覺以外,其他文武百官都被如許的氣勢壓得低下了頭,看動手中的朝笏,彷彿上麵有甚麼春宮圖一樣。看得目不轉睛。
意義便是,若敲登聞鼓訴事若不實,按《大順律》將判八十杖的肉刑。嚴令一出,擊登聞鼓之人大為減少。及元綬年間,不過寥寥十數起。
隻是一些兩朝元老。聞得如許的鼓聲,臉上都顯出一種耐人尋味的神采,彷彿在等著看好戲。
當然,登聞鼓的設置,也不是很完美的。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古以來,民告官的難度,向來冇有降落過。官官相護的暗中,一向是主旋律。大順朝固然冇有甚麼路引這類的通行證,可一個淺顯百姓要千裡迢迢地趕到長安城,去敲登聞鼓,還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