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撿漏2 - 第11章 彆有乾坤

第11章 彆有乾坤[第1頁/共3頁]

“固所願,不敢請耳。”於飛套用了一句古話,一點都不躊躇和造作。這讓董德昌對他的好感更多了一層。

“文軒這孩子被老頭子慣壞了,小兄弟不要介懷。”董德昌說:“不過,老朽也建議將這執蓮孺子取出。如果小兄弟擔憂粉碎玉雕,老頭子能夠照價補償。”

看出兩人不明以是的神采,董德昌持續說道:“觀音手中的孺子用的料子應當是和田玉。隻不過因為綠色蓮葉的烘托顯得和觀音團體的崑崙玉不異罷了。”

“小兄弟。”董德昌慎重的說:“老頭子在揚城有一老友精於玉雕,如果你信賴我,我便約一下他,請他脫手取出孺子,應當不會有所破壞。”

鴉片戰役以後,揚城玉雕一度式微,到二十世紀50年代,揚城玉器廠建立,揚城玉雕技藝重新獲得傳承。

“不過,更首要的是,我還要去阿誰攤位瞧瞧,說不定除了這個玉觀音另有其他的漏。”董德昌說完站起家跑了出去,技藝之敏捷乃至不下於二三十歲的年青人!

“老爺子,甚麼妙呀?”於飛急得恨不得掐住董德昌的脖子讓他一口氣把話說完。

“您是說是先人成心用蓮葉假裝掩蔽這個玉孺子的?可這又是為甚麼呢?如果這個玉孺子用料是和田玉的話,那麼恐怕這一丁點的造價就已經遠遠高於全部玉雕了吧?誰又會,又何必掩蔽呢?莫非還怕賣貴了?”於飛說。

揚城玉雕經曆漢、唐、清三個岑嶺,在乾隆年間進入全盛期間,兩淮鹽政在揚州建隆寺設玉局,大量承辦宮廷玉器,並按歲例向朝廷進貢。具有渾厚、圓潤、儒雅、靈秀、精美的特性,業內一向有“揚城玉雕甲天下的說法。”揚城玉雕的代表作有很多,像西漢的白玉蟬、宋朝的小巧玉塔等等。清乾隆年間製作的“大禹治水圖”,重5330公斤,高224厘米,為天下玉器之王,在揚州琢製爲時6年,用工時15萬個,耗銀15000餘兩,構圖宏偉,氣勢澎湃,人物山川,風景如畫,可謂希世珍品。

開打趣,這個執蓮孺子庇護的如此隱蔽,一看就不是平常物,於飛如許魯莽的去摳,如果一個不巧破壞了執蓮孺子那就暴殄天物了。

董德昌緩緩的點了點頭,說道:“如果我冇有看錯的話,這個玉觀音手中的執蓮孺子恐怕和這個並非一體的。”

董德昌的老友叫黃永三,已經八十多歲了,能夠說是揚州玉雕界泰山北鬥。

“文軒,你出去坐一下。”董德昌沉聲說。作為徒弟,他一向感覺論起聰明勁,三個門徒中文軒當屬第一。固然他的脾氣另有一些暴躁,但是在同齡人中卻顯得老成慎重,這讓董德昌對他的希冀很大,此次來揚州也隻帶了他,就是想給他更多的機遇曆練一下。但是文軒明天的表示卻讓他非常的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