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旌旗漫卷不須誇第七百四十二章勤政[第6頁/共8頁]
這本是功德,雖說有些出乎料想以外,若知金人腐敗至此,又何必吃力攻取河洛?儘占河中膏腴之地,居高臨下,威懾後周,難道更好?
接下來,兩人說的就是春耕的事情了,不管火線仗打的如何樣,這事前籌辦起來也是有備無患,再有,孫文通模糊提了提如果臨汾守不住,不如將百姓遷往大秦,兩人冇有深說,但這事倒是他們最上心的,也已做了很多籌辦,更在黃河渡口,造了很多劃子,隱於密處,一旦。。。。。。。就是用到的時候了。
此中酬酢相談不必細說,以兩人之城府手腕,彆說年紀尚青的孟青不是敵手,便是孟珙親來,也定然被這兩人繞來繞去的,把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加上孟青也無坦白之心,一番長談下來,直過了一個多時候,兩人已是肯定,此人便是孟珙之子無疑,因而好言安撫兩句以後,便當即命報酬孟青籌辦住處,明日再為孟青拂塵洗塵等等。
冇有重設門下,尚書兩省,而是連下詔旨,先是將中書參政議政之人增加到了十六人,接著便明白官職,上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下到通事舍人,共九十四人,完整將中書省的架構完美了下來。
那小子公然又惹出了費事,跟著河中戰報連續到來,雄師主帥張培賢以及觀軍容使段德奏報上的說話也越來越狠惡了起來,就差明說趙柱國不顧戰局,一心爭功了,此中曆數其不聽軍令,剛愎自用甚麼的,就都是小事了。
聽了這話,南十八哈哈一笑,“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說老了的,實在啊,大帥說的也不錯,無功而返,於軍心士氣無益,不若與金人戰上一場,再做事理。”
更何況,後周自毀長城,誰能想到,後周君臣,昏聵至此,不過數月光陰,當初死守洛陽,讓秦軍久攻不下的名將孟珙,竟然就這麼被人害了,當真是讓喜之下,多少也覺著有些感慨,而河洛一旦為大秦所據,中原之地儘在望中,到時大秦鐵騎縱橫馳騁,另有誰能擋得住?
兩人擔著如此苦衷,做起事來,雖說還是不遺餘力,但到底內心壓著一塊大石,這幾個月,真的是冇有一天安生,以是兩人以後商談事情,都成心偶然的避開這個話題,不欲鬨心,現在孫文通舊事重提,兩人一下子就沉默了下來,再冇有半點歡暢的意義了。
南十八,孫文通兩人都是一驚,幾近同時就想,孟珙的兒子如何會到了河中?會不會有人冒充?
而顛末兩個多月的沉澱,初時的風波一旦未起波瀾,也就再不會變成滔天巨浪了,反觀朝堂高低,很有奮發之意,當年父皇在時的那點沉沉老氣,早已冇了半點陳跡,顛末景興初年那一場幾近冇頂的風波以後,大秦景帝陛下便非常明白這個事理,他此時穩若泰山的坐在那邊,掃視群臣,嘴角掛著一絲如有若無的笑意,心中也有些得意之意,現在之強秦,豈是當年可比?這滿是他一手為之,十餘載艱苦,終是不負所望,天下雄主,不過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