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碧血劍(66)[第1頁/共6頁]
袁崇煥身後,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佘的仆人,廣東順德馬江人,半夜裡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隔一道城牆,廣渠門外的一片廣場之上、城壕當中,便是九個半月之前袁崇煥帶領將士大喊鏖戰的處所。他拚了性命擊退來犯的十倍敵軍,保衛了天子和北都城中百姓的性命。天子和北都城的百姓則將他割成了碎塊。
袁崇煥中進士的主考官韓爌,是東林黨的馳名流物,袁崇煥在天啟年間被魏忠賢逼迫而落職,韓爌很悲傷,因此墮淚。袁崇煥大為打動,賦詩一首,〈聞韓夫子因煥落職泣賦〉:“清算朝端誌未灰,門牆累及寸心摧。科名到手同危事,師弟傳衣作禍胎。得附青雲能不朽,翻令白眼漫想猜。此身遲早知為醢,莫覆中庭哭過哀。”“醢”是斬為肉醬,漢高祖殺大功臣,常常將其醢為肉醬,賜給其他功臣以恐嚇。袁崇煥自料本性梗直,遲早會給天子醢了,勸教員韓爌將來不要把我的肉醬倒在中庭而悲傷。不料此詩竟然成讖。他也常常想到“功成身故”的題目,以為隻要用心明淨,不必學張良那樣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從赤鬆子遊。袁崇煥以為韓信不聽蒯通的奉勸,不起兵造反是對的,雖給呂雉(高祖後呂後)用計殺了,但一死成名,是精確的了局。遺詩〈韓淮陰侯廟〉:“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陵穀有變易,遑向赤鬆子。所貴明淨心,後背早熟揣。若聽蒯通言,身名已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
古時,一名了不起的大人物去世,常常有神話傳說附在他的身上。《東莞縣誌》記錄了一則傳說:東莞水南修三界廟,袁崇煥曾為撰碑文,縣誌中說:“相傳袁崇煥為三界神托生,兒時患背瘡久不愈,會修廟,神像背為漏痕滴破,葺補之,瘡遂痊。及死柴市時,其夜司祝聞神言,謂:‘辛苦數十年,乃今得歇息矣!’怪之,後得崇煥死信,眾鹹驚奇,當時祀於三界廟後。”
在現在頹廢不振的期間中,竟然還能見到十七代守墓三百七十二年的忠義人物,委實令大家心奮發,對佘家不由得大起敬佩之心。比來北京中心電視台停止“打動中國”二〇〇二年度人物評比,我特彆推舉佘幼芝佳耦,表揚中國社會中正視是非與公理的品德力量,並在天下性的播送中作了鼓吹。傳聞看了這話劇的觀眾中,有人說這類行動是“愚忠”。香港竟然有如許心態之人,不能賞識高貴的風致,反說是“愚忠”如此,這類人的心機狀況處於甚麼水準,也便可想而知。這類人必然說我這篇筆墨無聊,那很好,如果他們讚美,我反而感覺尷尬了。大抵這類人會以為謝尚政“識事件”,是“明智”。這類人決不賞識武俠小說,因為他們的脾氣“回絕俠義”,隻采取“對我有甚麼好處?”文革培養了大量這類人才,而這類人才之浩繁也使文革成為能夠。這類人一定是文革培養出來的,那麼是殖民地教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