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紫台初影[第2頁/共3頁]
懶梳,貼金箔,少女的矗立獨行在本朝倒有一股鶴立雞群的意味。
時隔三年,不但僅是工夫的流逝,還是一個十歲孩童以最快驚人的竄改在生長,略顯嬰兒臉的少女,一頭及膝長是常山王獨占的特性。
披垂著頭的少女在榻前的軟墊上盤腿而坐,寂靜無言。
幫不上半點忙的官員在旁觀戰助陣,偶爾和坐在矮窗下的青年抱怨幾句。
靜思堂的使者小跑過來,見庾康一副惴惴不安的模樣,“讓小人好一通找,大臣們都出宮了,府君也早些回府吧。小人另有要務在身不便逗留,辭職。”
紫台萬木蒼翠,硃紅色的廡廊下,一列列鐵衣甲士執銳巡查,宮人和內侍來回穿越在庭廡中。初秋的宮廷不見半分蕭瑟。
當有同僚偶然中和庾康提及常山王入京侍疾的事,庾康一概以“下官不知”作為答覆,庾康的確不清楚,他初入朝堂那年常山王恰好遠赴封國,第一年春覲到來他被謫至浣州,與那位被稱為“草包”的傳奇女王一向無緣會麵,說不上體味。
時隔兩年後,曾為文人表率的儒士庾康再一次位列朝班,引發朝堂顫動,天子的複用態度含混不明,朝廷老臣各懷心機,悄悄推斷起聖意。
“眼下已經入秋了,臨安還是四時如春。”元靈均終究側頭看向茂生。
庾康出身豪門,童年遍嘗人間艱苦,更能體恤百姓儲存的痛苦,他勸說元祐帝重修稅法,推行均田軌製,減免租稅,輕徭薄賦,併發起效仿太宗天子興建水利,開鑿運河。庾康建議重修稅法的行動威脅到一些士宦豪族的好處,庾康又與朝廷權臣的政見產生分歧,獲咎了權相趙桀,終被政敵設想扳倒,左遷浣州任太守。
同僚看他的神采像在看一塊榆木疙瘩,對付幾句就走開了,嘴裡還嘀嘀咕咕抱怨他的沉悶無趣。庾康不睬會這些人的眼色,縱是直接了當的輕視,也有寵辱不驚的姿勢。
溫和的光從窗外射入,透過屏風落在織有暗紋仙鶴的外袍上,服色更顯得張揚奪目。
跟著國土一寸寸的喪失,君王的弘願變成了冰冷的笑話,這類熱誠的背後還加上了常山王的名諱,月氏的將士們不竭地號令著,“拿下常山王者平生喝不完的美酒佳釀。”
爭論還在持續,讓人感到萬分糟心的是,他們口中所言的戰事已經演變成政黨的好處爭論。庾康幾次蹙眉,掩唇低咳,麵色垂垂白,一起北上入京,舟車勞累,身材早就孱羸不堪,大夫宣稱他命不久矣,不宜再過分勞累,母親也再三規勸,勿要過分用心政事,那對他的身材病癒並無好處,母親珍惜他,庾康心中明白,常言道“自古忠孝兩難全”,本身為“大師”熬經心血,已經不能用心來顧及“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