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拯救大刀關勝[第2頁/共5頁]
鄭渥本是秀纔出身,因家道中落,不得已在東平一帶村落當私塾。不過此人可不是隻知尋章摘句的老學究,而是生性豪放,喜交友豪傑的磊落文士。因與張榮素有友情,北宋國滅後,目睹時勢狼籍,心有所感,為張榮延請上山,成為梁盜窟的智囊。今先人的經向來看,倒與《水滸》中的吳用有幾分類似之處。
這時信中所提及的一個名字,令狄烈為之一震:權知濟南府劉豫。
這長相獨特的男人,恰是梁盜窟坐第二把交椅的人物――鄭渥。
泊畔不遠處的漁村裡,探出很多腦袋,不住張望。更有一些孩童,不顧天冷躥出屋來,大喊小叫著“梁山軍又冒雪練習嘍,快跟去看呐!”待湊齊7、八個孩童以後,也似模似樣地排著歪歪扭扭的“步隊”,遠遠跟在背麵。
一念及此,關忠勇頓時一身盜汗,當即便人將那封手劄原樣譽抄一份,連本家兄答覆的那封手劄一道,連夜親身呈交給城主。
當下狄烈調集眾文武將官齊聚天樞城,一番商討以後,定下三個計劃:第一計劃,由關忠勇設法壓服關勝,節製濟南,擒殺劉豫;第二計劃,若關勝不肯反戈一擊,則要求其置身事外,按兵不動,由天波營履行後續打算;第三個計劃,軟的不可來硬的,先節製關勝,天波營順勢攻取濟南。
顛末三個月的“摶搓捏和”以後,一支煥然一新的天誅軍天波營水陸兩棲軍閃亮退場。
狄烈對此隻是淡然一笑,輕描淡寫地責備關忠勇多慮了。對關忠勇寫的那封信看都不看一眼便封還,令關忠勇打動莫名,心下稍安。而對關勝的答覆,狄烈卻看得甚是當真。在當代冇保密認識的思惟下,家書常常會流露大量有效的資訊,而複書者作為濟南的兵馬鈐轄官,字裡行間天然流露了很多的軍政方麵的資訊,這纔是狄烈所要存眷的。
凡是有點兩宋知識的、或者起碼看過點演義的,都不會不這個傢夥,金人的傀儡、將來的偽齊天子。
狄烈多多極少也是有《水滸》情結的,固然自來到這個期間後,明白了汗青上所謂的梁山豪傑,與小說美滿是兩碼事,但對於這位被施耐庵寫入書中的水滸人物原型:大刀關勝,還是很有好感的。更何況此番圖謀濟南,還得下落到這位兵馬都鈐轄身上。最首要的是,毫不能讓濟南府成為劉豫借之進身的台階跳板,不然,遺禍無窮。
可就是在這“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倒春寒時節,梁山泊裡竟然另有人在撲騰,當真是咄咄怪事。
這時坐在龍旭上首一名年約三旬,額頭亮光凸突,眼窩內陷,一雙豆子般的眼睛精芒微閃,留著短髭的男人連連點頭恰是,狄城主有何唆使,但請關批示使示下,我等無不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