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賢人君子[第4頁/共5頁]
裴該宿世通讀過《晉書》,也大略研討過兩晉十六國的汗青,但這類僅僅提到過一次的犄角旮旯裡的人物,他本來是記不住的。就比如梁緯之妻辛氏,史乘也有事蹟,說她“有殊色”,劉曜破長安、殺梁緯後,欲妻辛氏,辛氏大哭不從,旋即自縊而死,劉曜憐其為“貞婦”,以禮葬之——裴該對此就毫無印象。魯憑純粹是因為其事附著於大名鼎鼎的陳安,以是才使裴該一時恍忽——好象這名字有點兒耳熟——但終究還是冇能回想得起來。
因而裴該急命文朗、高樂點集人馬,隨時籌辦迎敵,同時親身出營旁觀。成果卻隻見城門敞開,緩緩地馳出一騎來,並且逛逛停停,來勢甚緩。裴該心道,本來不是出兵襲營,是派了使者過來——竺爽你終究不肯裝聾作啞了麼?但是,既然隻要一人,乾嗎不直接從城頭縋將下來,偏要費事翻開城門呢?
是以魯憑規勸竺爽,說前聞楊像獻城,並未受戮,可見裴公還是比較仁厚的。既然如此,我等也必須從速翻開城門,明公出城相迎纔是,彆再希冀盤據一方,自行其事了。
是以世人都測度,要麼官軍早就分了一部分兵馬去堵新平兵了,要麼就是竺恢見官軍勢大而不肯來救,或者固然來救,但逡巡於岐山四周,不敢倉促入平。並且隨即就連降兩日密雨,門路泥濘,估計就算竺恢想要入平,三兩天內也一定能夠趕獲得……竺爽急得連連頓腳,問:“似此當若那邊?”魯憑趁機又站出來規勸,說還若那邊啊,從速投降纔是正理!
在本來汗青上,劉曜攻入長安,粗平雍州後,晉之官吏多數降伏,魯憑也不能外,被任命為大將呼延實的長史。厥後陳安謀反,呼延實被擒後痛罵陳安而死,魯憑則又歸順了陳安,任其參軍。不過魯憑是不同意陳安背反前趙的,當陳安自稱大將軍、雍涼秦梁四州牧、涼王等職,反意昭彰後,魯憑苦諫不從,乃大哭道:“吾不忍見陳安之死也!”
你想要叛,也成啊,但那就必須得有充足強大的外援才行。胡漢遠在千裡以外,不敷為援,再說了即便要降胡,也非倉促間能夠聯絡得上的。司馬保倒是相對近一些,但上邽到郿縣的間隔,是郿縣到長安的三倍之遙,求其救濟,仍然緩不濟急;再說了,南陽王肯不肯跟官軍正麵起牴觸,也尚在未知之數……
張春就坡下驢,連連點頭:“卿等所言是慎重之論也。”
正如鮮卑部的慕利延所說:“若不與羊吃草,而欲其產奶;不與馬料豆,而欲其馳騁,這不是過分度了麼?”故此遊子遠前去遊說,表達了朝廷方麵的美意,眾氐羌乃都決定背司馬保而暫從裴該——說不定那位勇蓋當世的裴多數督,能比南陽王寬和一些吧?歸正就實際上來講,應當不會更遭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