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三章 技術瓶頸[第3頁/共4頁]
發覺這內裡必然有花樣,龍雲俄然對其產生了極大地獵奇心,他籌算進一步停止拆卸,卻找不到能夠動手的處所。大抵是團體封裝、不需求也不答應用戶翻開的?並且正如劉威所說,龍雲估計這內裡也裝有辨認晶片和製止拆卸的傳感器,為了監控導引頭的去處。既然如此,本身還是不要等閒脫手的好,龍雲讓劉威把導引模塊放到嘗試室一角的超聲檢測儀上,嘗試啟動超聲探測設備。
公然,拆開導彈的各個模塊後,龍雲大抵瞟兩眼就曉得,這絕對不是pl-12導彈在普通退役時的原裝形狀。
和初期軍隊利用的導彈不一樣,比賽用導彈的拆卸冇有甚麼難度,對比申明書玩弄一番公用東西,兩人很快就把由電瓶車送來、安排在實驗台上的乳紅色碩長pl-12導彈拆成了多少艙段。
悄悄躺在超聲掃描儀裡的導引模塊,固然能夠從螢幕上清楚察看到內部佈局,但是這些在當前科技程度下平平無奇的零部件和總成,放到疇昔那都是實足的奇怪物。
調諧一下諧振頻次和探頭貼合位置,像給病人做ct那樣掃描一遍,龍雲湊上去當真看了看螢幕上顯現的立體構造示企圖。一邊的劉威也感覺很獵奇,以他對電子設備的研討,也看得出來模塊裡的佈局是極其簡樸:
在航空練習基地的電子設備檢測中間,填寫了一份表格、在網上做了記錄,龍雲和劉威就獲得了拆卸答應,被答應在檢測中間的嘗試室裡停止導彈拆解檢測。
這條路走不通,有冇有彆的體例呢?
這中間的盤曲出產流程,要寫恐怕能夠單開一本書;不過龍雲曉得,如許古板的東西除了專業技術職員,是冇人有耐煩去看就是了。
想到《監控條例》這類硬性的規定,龍雲天然是很無語,那倒是要如何辦呢?
總之,考慮了半天,龍雲得出的結論就是一個:擺在麵前的這類高科技導彈,毫不是蘇聯當時的電子程度能夠製造出來。
之前在黌舍裡,龍雲學習的就是電機專業,對導彈上的電子設備和相乾模塊他還是比較熟諳;但是要說以現在實驗台上的導彈什物,去考慮如何原樣仿造出可用的成品、還得是基於蘇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技術程度,那能夠說是完整不成能的。
“是嗎?”在航空練習中間呆的時候不敷長,龍雲倒是不曉得練習基地裡另有這麼一個部分,“那好,恰好我們也看看內部佈局,這就去!”
彆的不說,單就pl-12導彈彈體前部整流罩內的導引頭來講,龍雲之前固然冇有見過什物,但是收集上的圖片是看過:狹小的圓柱狀模塊內塞滿器件,前部另有直徑靠近彈徑的小型平板縫陣天線,龍雲對導彈導引模塊還是非常熟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