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季春紀第三[第1頁/共4頁]
《詩》曰:“執轡如組。”孔子曰:“審此言也,可覺得天下。”子貢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賢人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故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鬆柏成而途之人已蔭矣。”
作者:呂不韋
論人
二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賢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力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攝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日夜一週,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與角屬,圜道也。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雲氣西行,如此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圜道也。黃帝曰:“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人之竅九,一有所居則八虛,八虛甚久則身斃。故唯而聽,唯止;聽而視,聽止:以言說一。一不欲留,留運為敗,圜道也。一也齊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萬物覺得宗。聖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號令。令出於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氣,遂於四方,還周複歸,至於主所,圜道也。令圜,則可不成,善不善,無所壅矣。無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覺得命也,賢不肖、安危之所定也。人之無形體四枝,其能使之也,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則形體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號令不感,則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無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湯、武皆然。
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於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於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薦鮪於寢廟,乃為麥祈實。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隱。堯舜,賢主也,皆以賢者為後,不肯與其子孫,猶若立官必使之方。當代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與其子孫,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慾亂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遠,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無不該也,其分審也。宮、徵、商、羽、角,各處其處,音皆調均,不成以相違,此以是不受也。賢主之立官有似於此。百官各處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以此治國,國無倒黴矣;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