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曆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作品[第1頁/共11頁]
獲獎來由:“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進獻”
獲獎來由:“他以凝練、簡練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打仗實際”。
87、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托尼·莫裡森(女)(1931~)美國作家。
《詩十七首》,成名後連續出版了《路上的奧妙》、《在黑暗中旁觀》等。
65、1971年作品《情詩·哀詩·讚詩》獲諾貝爾文學獎。巴勃魯·聶魯達(1904~1973)智利墨客。
47、1953年作品《不需求的戰役》獲諾貝爾文學獎。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汗青學家、傳記作家。
獲獎來由:以詩和畫的締造性,深切表示了人類耐久置身此中的處境。
77、1982年作品《霍亂期間的愛情》獲諾貝爾文學獎。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哥倫比亞記者、作家。
38、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獎。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芬蘭作家。
獲獎來由:他“對權力佈局的製圖般的描畫和對小我抵擋的精美描述”。
獲獎來由:“為了他劃期間的钜著《地盤的生長》”
獲獎來由:他的作品“在尋覓故裡的愁悶靈魂時,發明瞭文明碰撞和融會中的新意味”。
18、1917年作品《天國》獲諾貝爾文學獎。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麥小說家。
68、1974年作品《烏洛夫的故事》獲諾貝爾文學獎。埃溫特·約翰遜(1900~1976)瑞典作家。
14、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饑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獎。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墨客、社會活動家主。
40、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獎。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墨客。
獲獎來由:“他的作品透過一滴露水反應出全部天下”
獲獎來由:“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惟和藝術力量。”
獲獎來由:“因為他的作品對人道的體味,以及對當代文明的靈敏透視”
獲獎來由:“對於當代詩之前鋒性的出色進獻”
獲獎來由:“因為她作品中特有的崇高的抱負主義、豐富的設想力、夷易而美好的氣勢”
獲獎來由:“因為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美的反諷,發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實際餬口背後汗青更迭與生物演變的深意。”
69、1974年作品《露水裡的天下》獲諾貝爾文學獎。哈裡·埃德蒙·馬丁遜(1904~1978)瑞典墨客。
獲獎來由:“因為其作品瀰漫著抒懷之美,包涵著通俗的倫理,揭暴露平常餬口和實際汗青的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