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飛機銷售[第3頁/共3頁]
題目是獨此一家啊!
訂單總金額達到3600萬銀元,也就是360萬英鎊,加上采購的航空炸彈,其訂單金額衝破了4500萬銀元。
戰後的國防軍已經進入了整編的狀況,戰役來得很俄然,是以體例不是那麼清楚,各師也不算甚麼精銳,對俄戰役的勝利主如果用凶悍的火力和戰車、飛機等先進兵器打出來。
是以整編是需求的,那些差一些的兵員則被編入出產兵團,將連續開赴西北停止屯墾,而精銳的兵員則編入甲種師。
……
呼喊票票援助!
代價太貴?
英國佬財大氣粗,一口氣就下了300架鍛練機、300架窺伺機、300架戰術轟炸機的訂單。
“大帥,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寫信過來,說英國當局想要向我們采購一批轟炸機。”孫振東拿著封信遞到江渝手中,孫振東在被江渝派去參與構和以後,又回到江渝身邊擔負秘書長。
中俄戰役結束後,華東個人每個工廠彷彿都充滿了無窮朝氣,這和大筆資金的注入有關。
日俄戰役結束後,江渝當即觀察了戰車工廠,戰車工廠並非是流水線功課,但在發動機製造廠卻已經實現了流水線出產,每天能出產出的各種發動機已經多達一千多台,並且產能還在擴大。
技術互換是江渝最喜好的體例,此時的中國兵產業還未把握一些尖端的兵工技術,因而江渝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技術互換清單。
法國見德國下了訂單,一樣不甘掉隊,向華東個人下了一筆代價3000萬元的飛機訂單,隨後美國見列都城下了訂單,也下了一筆3000萬銀元的訂單。
華東火炮製造廠則開端打算自主製造重炮,並持續研討重量更輕的迫擊炮、機炮,以及應對空軍呈現後所需的高射炮。
英海內閣這才正式下了這筆訂單。
戰車工廠的範圍的擴大打算開端實施,估計三年內出產出6000輛扯破者戰車,以每個裝甲師350輛的體例,十五個裝甲師需求5250輛戰車,外加一些用來彌補的戰車,造個6000輛的打算就出來了。
江渝隨後出了一個陰招,不久以後,德國天子威廉二世手上又拿到了一份江渝遞交的‘戰役機’研討質料。
這些戰車製造出來後,中國戰車大範圍製造技術將有一個開端的經曆堆集。
就如許江渝或換或自主研討,敏捷的吸納了西方人的產業製造技術,而在兵工技術上也通過與德國人的互換,調換到了重炮製造等尖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