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出兵朝鮮[第1頁/共5頁]
出於穩妥考慮,劉鈞是果斷反對現在去和清軍停止計謀決鬥的。
每天都有大量的兵士登岸,每天也有無數的百姓坐船前去台灣,另有來交常常的很多商旅船隻。有了金州要塞,金州運河,使得南麵的一百三十裡地,成了一個大島。一個安然的大島,安然加上大量的人流,讓這裡充滿商機,販子們聞訊而來。
錦州閃現一片奇特的疆場情勢。
兵戈,向來不是靠兵多兵少來取勝的。朝廷和建虜之間大小百戰,有哪一次是靠兵多就得勝的?相反,越是兵多,越是主動打擊,反而會敗的越慘。
劉鈞決定出兵朝鮮。
“自本日起,駐廟島的北洋第三艦隊移駐皮島。以皮島、身彌島為基地,共同第三師的第四五六三協築鎮江、義州、鐵山三城,並鎮守三城。”
崇禎終究還是放棄了強令劉鈞前去錦州,或者攻打遼陽。因為劉鈞果斷反對,同時也因為洪承疇也反對此時當即跟清軍決鬥。
何況吳三桂還以忠孝名聞天下,還深得皇上的看重,被人稱為當今與楚國公並論的年青名將。
但他需求洪承疇和劉鈞這東西兩位火線大帥的支撐,麵對天子的孔殷,劉鈞每一次都毫不變動的回報說決鬥時候未到。
此時的朝鮮境內,並冇有清國駐守。
因為兵多後勤糧餉供應就越困難,兵越多,同一的批示變更就越難。
不過因為劉鈞已經在遼南完整的安定了這個橋頭堡,使得黃台吉一麵派了孔有德等四將率鑲黑旗漢軍南下,一麵也不得●$,不駐守遼陽,還將很多兵馬安插在遼陽和周邊,並冇有敢如汗青上一樣,全軍堆積錦州圍城。
不過朝鮮撮爾小國,在清朝和明朝的夾縫中儲存,本來還感激大明當年出兵朝鮮幫他們擯除倭寇複國,可被朝鮮直接打上門兩次後,便也隻能倒向清朝。向清朝開放互設,還供應糧草,乃至派出朝鮮兵攻打明朝。
而劉鈞雖不清楚明末關外的戰事過程,倒是曉得正因為大明把朝廷最後的精銳都斷送在了關外,才導致了中原流匪無人可製,中原大亂,又使得朝廷完整的落空了重整旗鼓再戍守關外的才氣,終究北京被李自成先攻破,隨後清軍入關盜取天下。
“我的打算是兵分兩路,一起出兵鴨綠江,把我們前次摧毀的鎮江重新占據,並派工匠構築成一個要塞堡壘,同時出兵將鴨綠江南南岸,與鎮江隔岸不遠的朝鮮義州城篡奪,在義州也修建一個堡壘。彆的,安定鴨綠江口南麵本地的鐵山建立一座堡壘。”
而明軍方麵,洪承疇雖握有大兵,卻也並不想頓時和清軍在錦州決鬥。至於劉鈞。更不想卻錦州乃至是在遼東和清軍硬碰礙。
歸正現在黃台吉雄師也還駐在遼陽,靠錦州外的這些清軍,一時半會也底子破不了錦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