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病入膏肓[第3頁/共6頁]
“陛下,就如這停業稅,我們設置了起征點,對於月停業額低於二十塊銀元的免征停業稅。對於五十以上,三百塊以下的月停業額的商店,則采取的是按期定額稅製,遵循他們的店鋪範圍和普通的停業額,給出一個定額的稅額,普通不會過停業客的百分之五。他們按期交納定額的稅金,如果停業額過定額,則要主動補齊多餘部分。”
“陛下。攘外必先安內啊。現在中原未靖,寇匪未平,兼之崇禎朝以來,多年動亂,內憂內亂,現在局勢雖好些。可也還隻是表象。實際上,大明各處都是百廢待興。天下另有很多百姓衣食無著,朝廷需求的是規複處所的出產,需求的是推行新的商稅,充分國庫,民富然後國強。”
但大明的農業稅收是多少呢?
常常一遇災年,百姓隻能自救,最後常常得假貸,借的還常常是高裡貸,終究利滾利,老婆孩子都給滾出來了。屋子田產也都冇了。
印象裡明朝都是稅重猛於虎,如何反而是稅收太低?
可為甚麼大明的農夫承擔還這麼嚴峻?
劉鈞穿越之前,對明朝的稅收,有個印象是明朝稅重,稅太重了,重的蒼餬口不下去,天子還常常派寺人征礦稅等等,害的百姓都活不下去。
是以他訂下的稅製,充滿了很多嚴峻的缺點。明朝的稅收太低,農業稅低,貿易稅更低。
這實在就相稱於一個惡性的循環。朝廷定了一個稅額,顛末近三百年,人丁和地步都翻了很多,國度開支成倍的增加,但田稅卻定額不增,反而還在不竭降落。這就使得朝廷的財用不敷,更加有力的辦理處所,更有力在災年之時救濟百姓,這使得很多百姓遇災便停業,自耕農的不竭減少。宗室豪強處所鄉紳們不竭兼併地盤,這些人仰仗著特權,官紳勾搭,大肆偷稅漏稅。乃至把很多承擔轉嫁到淺顯的百姓頭上。
再加上宗室以及很多官紳的特權,加上他們各種逃稅的手腕,使得朝廷稅收大減,乃至很多處所上還把這些承擔轉嫁到了百姓的頭上,增加了他們的承擔。
自永樂今後,每年的糧食支出一向在兩千七百萬石擺佈,實際上根基稅額是兩千六百萬石。
大明稅製最讓劉鈞感覺讚歎的還是定額稅製。
而杭州的一名稅務官比他還短長,他賣力本地的稅收時,直接定了個新端方,讓販子本身到他的稅務衙門來報稅,然後他底子不去查對,販子報多少,他就收多少。成果他這一行動,竟然還博得杭州處所和朝中很多百官的獎飾。
但此中最首要的一個,必定就是亡於財務停業。
崇禎時,文官個人對崇禎期間加派三餉的抱怨向來冇有停止過,他們給崇禎天子上疏,竭儘儘力進犯增加賦稅的政策,向來冇有停止過。在他們的描畫下,增收賦稅是天怒人怨,罪過滔天,乃至是局勢惡化的啟事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