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無價之寶[第4頁/共5頁]
四十餘歲的中年男人一手牽著五歲女兒的手,從那土樓收回目光,笑著回道,“這是我們縣裡的糧站。”
幸虧周王府也不會逼的太緊,每年勉強餬口外。掙的那點全都進了周王府,乃至包含本身的大丫頭,就是因為有力還債,最後送入周王府抵債的。
地步的租也減了,一概改成地步產出的三成五。
債消了,租減輕了,餬口垂垂好起來。
之前朝廷命令,讓各地減租減息。
“冇有大漢天子,就冇有我們現在的好日子,必然得記著。”
特彆是最後王班頭竟然冇找大師征要打井錢,貢獻錢之類的時候,大師都有些不敢信賴。
他奉告大師。今後大師既不需求親身辛苦的去指定的省會府城,走幾百裡乃至上千裡去京師交糧了。也不會再有胥吏來鄉間收糧,各種火耗加征。更不會有奸商趁機把大師收下的新糧賤價支出,換給他們銀子讓他們去折銀交稅了。
他瞥見mm還是不太懂甚麼是糧食收買站,便向她解釋,“就是我們地步收的糧食,今後都拉到這裡來賣。”
但當聽到真能拿到預付的錢款,並且他們還情願給出一個讓大師都非常驚奇對勁的庇護收賣價後,莊裡的人都迫不急待的在縣裡胥吏書辦的見證下,與縣糧站的人簽下了預購左券。
中年男人倒是表情有些嚴峻,他們家住的處所離這裡並不遠,距縣城不到十裡的一個小村莊。中年男人本來是一個佃農,靠佃地過日子。固然一年到頭,麵朝黃土背朝天,可披星戴月的勞作,一年到頭也混不到一家人的溫飽。
劉貴最後簽了十二石糧食定購左券,上麵商定等夏糧收成後,糧站會以每擔百斤兩塊銀元的代價收買他們家十二石麥子,總糧款二十四塊,並提早預付兩成定金,也就是四塊八角。殘剩糧款則在劉貴把麥子交給糧站後,糧站當即付清,毫不拖欠。”
糧站的人還跟他們承諾,糧站到時一手收糧,一手付殘剩糧款,毫不拖欠,也毫不會讓衙門的人來代扣甚麼稅款之類的。
自那天今後,大師都在等著糧食成熟的那天,好但願早一點把麥子交給糧站,也好早拿到殘剩糧款,要不然大師總有些內心不結壯,恐怕又出甚麼竄改。
但這些年老是隔三差五的就風不調雨不順,使的他最後總要向周王府借糧。今次借三鬥下回借五升,積少成多,欠來欠去,他都已經是渾身的債了。
如果正長年初,節約節儉,還勉強能度過。就怕災荒,甚麼水患水災蟲災,一遇災就得饑荒,就得借債,偶然乃至得賣兒賣女換點拯救糧。
最後王班頭奉告他們,打井和水車的錢,都是上麵的專項拔銀,幫忙大師抗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