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兩難[第2頁/共4頁]
兩權相害取其輕。
如許的例子,之前也存在,當年的張居正,一樣是從商貿賦稅上麵做文章,讓國庫充盈起來,遺憾的是,張居正英年早逝,其推行的政策,一樣遭碰到官僚和士大夫的猖獗反攻,終究落得家破人亡的悲劇。
“徐先生,你說的很有事理,我如果強行彈劾,於事無補,何況朝廷當中,一些大人都是虎視眈眈,恨不得我呈現甚麼題目,好簇擁而至的彈劾,前些日子收到劉宗周大人的來信,我是很有感慨的,劉大人不愧是大儒,看題目還是有著本身底線的,對於四公子的做法,深惡痛絕,很可惜,劉大人如許的大儒,在東林黨人當中,隻是很小的一部分。”
足足過了一刻鐘的時候,徐望華纔開口說話。
這類受製於人的滋味很不好受,明顯曉得朝廷能夠要做犯弊端的決定,還不能夠公開的表示反對,因為這是以卵擊石的做法,對於本身會形成極大的傷害,但如果不開口禁止,百姓會遭殃,大明天下有能夠呈現極大的動亂。
崇禎元年到十年,大明各地遭受了數不清的天災,北方的災情特彆慘痛,這導致了北方的老百姓完整停業,南邊的老百姓也是朝不保夕。北方的老百姓,儲存成為最大的題目。賣兒賣女乃至是人吃人的氣象都呈現過,餓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如此環境之下,朝廷冇有想到全麵的賑災,反而還要數次的增加賦稅征收拖欠的賦稅。
內閣的這個決定,是自毀基腳的決定,是將大明推向快速滅亡的決定。
徐望華當然清楚鄭勳睿的擔憂,征收拖欠的賦稅,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恐怕會激起更多的老百姓造反,並且官府在征收賦稅的過程當中,肆意增加的火耗,令百姓更加冇法接受。
鄭勳睿對東林黨人最大的定見,也就在這個處所,至於說厥後的黨爭等等事件,那都不算是甚麼希奇事情。歸正如許的事情,曆朝曆代都產生過的,隻不過明末黨爭太短長,已經直接威脅到江山的安定了。
鄭勳睿不想瞥見一個大亂的天下,不想瞥見老百姓支出慘痛的代價,並且呈現如許的景象,對於鄭家軍和他來講,都是沉重的打擊,一旦各地都呈現動亂,漕運將遭遭到極大的禁止,複州蓬萊以及陝西等地,運送糧食將存在極大的困難。
“徐先生,你以為在征收拖欠賦稅的事情上麵,我不能夠提出任何的定見嗎。”
東林黨人保護本身的權益。不顧蒼存亡活的嘴臉,在征收賦稅的事情上麵,透露無遺。
但如許做,鄭勳睿必然要獲咎內閣統統人。
徐望華點點頭,他也明白鄭勳睿的某些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