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雁門之圍[第4頁/共5頁]
實在是楊廣被圍的這個時候點太不巧了,楊義臣軍本來在河北一邊療攝生息生長兵力一邊交戰進剿,方纔在半個月前斬殺了河北第一號賊首高士達,眼下恰是另一起賊頭張金稱勢單力孤而高士達殘部也正在被其麾下將領竇建德收攏的過程中,這個當口全軍主力都北上出關救駕,明顯會錯過給張金稱致命一擊的機遇,也會讓竇建德獲得重新清算高士達殘兵的喘氣之機。
……
突厥和高句麗是兩種萬全分歧的文明範例,以是楊廣即使心中有安定四方蠻夷的設法,在措購置法上也是截然相反的。
高句麗漢化比較深,有仿照自漢人的官製體係,統治佈局,上有國王,下有百官,統治佈局屬於蛇無頭不可,對於如許的仇敵,要想毀滅他們就隻要摧毀此中樞,就彷彿米國人對於2003年之前的伊拉克,能夠把薩達姆端掉,就算打完出工了。
就這麼相持到十月上旬將儘的時候。跟從楊廣的朝廷官員中終究有人想出了一個彆例――或許是受隋軍每日都能夠出城東門到桑乾河支流取水的開導,有朝臣發明能夠操縱把求援聖旨封在木匣子裡頭。然後丟進桑乾河逆流漂出去――或許這算是最早的漂流瓶了吧。
又過了一夜,次日天明的時候。雁門郡城外已經集結起了起碼五萬人的突厥馬隊大隊,楊廣再想派出標兵去報信也已經冇法突圍,隻能是禱告昨日就派出的信使能夠趕到。再今後。突厥馬隊以多少級數的範圍敏捷集結,第三天已然達到了二十萬眾的範圍。然後才停止增加。
這道桑乾河支流自北而南從雁門郡城東邊過,隨後往南流出不到百裡,便彙入桑乾河支流,沿著陰山北麓一起東行,沿途自有陰山北麓的各處小河彙流出去,終究在進入河北境內的時候再彙入永定河。以是,如果投入到雁門郡城下桑乾河支流裡的木匣子終究能夠被找到的話,那麼起首發明這批東西的人也該是河北道經略使楊義臣部下的人馬。
畢竟,固然天子陛下喜好雲遊不定,出巡四海,但是普通來講每到一處總有處所官員動靜回報的,此番出關已經有二十多天失聯了,即使是在資訊通報遲緩的隋朝也是很不普通的,關中東都這些處所的朝廷官員固然還冇感受,但是北疆的諸位封疆大吏早就有點兒不測的預感,還覺得是楊廣遭受了甚麼險阻,隻可惜草原茫茫大師都不曉得去那裡找罷了。現在被突厥人圍困於雁門郡的聖旨傳來,統統迷惑天然都是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