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幕後[第5頁/共6頁]
字數隻多很多!
九點啦,趕在入夜前坐地鐵回青旅。明天的路程效力還蠻高的。^_^
教堂始建於1386年,主體曆經4個多世紀(歐洲人對建教堂真是太固執了...)於1812年根基完工,而細節工程則一向持續到1960年才安裝完教堂的最後一扇銅門。教堂內部地下室的玻璃棺裡長眠著1584年歸天的紅衣主教。1805年,拿破崙曾在這裡加冕,成為意大利國王。
揹包歐洲之意大利-米蘭
揹包歐洲之意大利-盧卡
揹包歐洲之德國-班貝格
修道院為了庇護壁畫,每天限定人數觀光,每次隻答應25小我同時進入,並且隻能觀光15分鐘。
純乾貨的第一視角見聞實錄(=^_^=)
然後解纜前去預訂好的ostelloburigozzo11放行李。約莫4點的時候到了這家位於米蘭中間區的青旅,交通非常便利。
揹包歐洲之瑞士-冰川快車(采爾馬特)
米蘭的便當店
米蘭始建於公元前400年。公元4世紀,在狄奧多西一世為羅馬天子時,米蘭曾短時候成為西羅馬帝國都城;同一期間公佈的《米蘭赦令》使上帝教今後成為羅馬帝國國教。文藝答覆期間,達・芬奇為米蘭設想製作了運河和城堡,也促使米蘭成為佛羅倫薩以外的又一文明重鎮。1859年,在經曆了西班牙人、奧天時人和法國人的不竭爭奪後,米蘭又重新迴歸意大利王國。在二戰的炮火中,米蘭曾蒙受重創,不過所幸像《最後的晚餐》如許的藝術珍品得以無缺儲存。現在的米蘭是天下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天下汗青文明名城,同時有著天下時髦與設想之都的佳譽。
米蘭的戰役門確切也曾叫做班師門。1807年,拿破崙為了慶賀他的歐洲之戰的勝利而興建這座班師門,但是門還冇有修建完成,拿波倫就因滑鐵盧敗北被放逐到了聖赫勒拿島。1826年米蘭統治者費朗西斯科將班師門改名為戰役門,門上方是一座手持橄欖枝的戰役女神青銅像站在有六匹馬拉的戰車上。
誠懇說,我是在行前做攻略的時候才第一次曉得,本來《最後的晚餐》既不在某家聞名的博物館,也不在某個聞名的大教堂,而是在米蘭的一所小修道院。
以是現在買了毫不虧損!
食堂裡空空蕩蕩,像是冇裝修過的毛坯房。當然,除了牆壁上的兩幅畫。
因為預定的是上午08:45那批,修道院又有規定說需求起碼提早20分鐘參加,用記下來的de去前台取票。以是我不到八點就出門找公交去了。
走在尋食的路上。住民區都如此有古典情調。路很窄,車都是街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