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卷 第七十六章 亂想[第2頁/共7頁]
這就形成了現在的環境:一億人丁,可糧食卻有一億三千多萬噸,人均一噸不足;而代價,即便土豆在戰前,也要二十二美圓[ 注112],合四十四華元每噸;而小麥,按照神武六年美國當局的戰時食品節製法,當局包管小麥的代價不會低於每蒲式耳兩美金[ 注113],美製一蒲式耳小麥為二十六公斤。粗算就是七十六美圓一噸,合一百五十二華元……”
注115:同上書,p109
“你的意義是說,美國頓時就要又一次農業總危急?”楊銳問道。
還不但僅是小麥,戰時美國曾出口大量的馬匹前去歐洲,出口的馬多了,海內馬價就奇高,馬價奇高,農夫就全改用拖遝機,我們這幾年出口那麼多拖遝機完整得益於美國少了七百萬匹馬。可馬少了,農夫蒔植風俗並未竄改,餵馬的燕麥還是種了很多,現在大戰結束了,這些燕麥底子不曉得往哪銷。”
PS:注111:《首要本錢主義國度經濟統計集1848-1960》,p32
但題目在於,賬麵上看確切是有那麼紅利,可實際上這些錢常常會壞賬。現在協約國欠美國高達一百六十億美圓存款。英法的做法是德國賠給我,我就還給你,德國人如果不賠,那就漸漸欠著吧,歸正你美國也不成能來歐洲搶;而站在美國人的角度,則是英法意幾國不取信譽。然後再貼上人道主義的麵具,將贏利和積德混為一談。
“開戰前我們到美國的運價是五美圓,這是沾了轉頭船的光,而到英國則需兩英鎊,遵循戰前的英鎊美圓比價,這就是十美圓,現在英鎊貶值,如果運價還是兩英鎊,就是八美圓。而美國人到歐洲比我們近,戰前到英國運價在四美圓擺佈……”杜亞泉一算賬,直接把五到十美圓的空間給抹冇了,糧食運到歐洲代價隻比美國糧便宜一點點乃至不便宜,另有甚麼合作力。
“竟然這麼貴!!”楊銳有些咋舌,他隨即看向陳振先,道。“你剛纔說小麥收多少錢?”
總理都下定決計賣糧了,杜亞泉幾人就再無顧慮,告彆前去籌劃了。他們走後楊銳卻冇苦衷措置其他事情,剛纔杜亞泉提了一句必將產生農產品牴觸,讓貳心生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