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念之間[第1頁/共4頁]
“報,稟將軍,北邊有雄師來犯!”
……
騎馬越出軍陣,吳懿望著北麵劍閣道口神采凝重,未幾時,道口拐角處煙塵揚起,目力所及之處,浩浩大蕩一群人混亂地朝這邊跑來,吳懿眉頭輕皺,頭一次見到如此混亂的軍隊。
傍晚時分,甲冑在身的吳懿坐在帥帳中讀著兵法,不到三十歲的他麵孔斯文,有儒將風采,但實戰經曆還是少得不幸,跟從劉焉入主益州,除了打擊處所豪強時略有功勞外,本身並無大戰經曆,要不是他是劉焉帶來益州的可靠將領,恐怕也不會領兵三萬來為劉焉扼守通往成都的最後一道防地。
“隻給飲水是想讓我們餓死嗎?”
擺在吳懿麵前隻要兩條路,要麼放他們回成都併入軍中,要麼就在麵前將這些人全數射殺,一念之間,吳懿挑選了前者。
軍令下達以後,郭嘉輕聲喃喃道:“此戰,就看替劉焉扼守最後流派的將領殺伐定奪如何了。”
……
……
吳懿拔劍指天,居高臨下俯視那些穿過軍隊的人,大喝一聲:“將這些人全數斬殺!有賊軍混入此中!”
前麵的人也不敢再向前衝了,聽到吳懿的問話,立即七嘴八舌地朝吳懿喊了起來。
劍閣道在現在這個時候還隻是被稱為金牛道(今後隻用劍閣道之名),門路險要,崎嶇難行,是通往成都最後的險道,出了末端梓潼縣後,則是一馬平地,與成都之間再無險要可守。
這奔逃而來的人群恰是從葭萌關逃出的俘虜們,本覺得向成都逃來能夠苟活下來,冇想到跑的最快的先頭一夥人卻死在箭矢之下,慘不忍睹。
……
戲誌才登上城樓來到郭嘉身後,看到郭嘉神采曉得他必然是為劍閣道而憂愁,麵帶淺笑地對郭嘉說道:“主公,我有一計,不知主公敢不敢用。”
俘虜們頓時大聲抗議起來,但是來送飯的將士隻是聳肩隨便道:“我們都快冇吃的了,還管你們?”
“賊軍還在葭萌關。”
火線的人愣住腳步,慘叫聲不斷於耳,吳懿看清了他們的模樣,粗布麻衣,手無寸鐵,心中驚奇更甚,見到他們冇有再向前衝,因而命令停止射殺,朗聲問道:“郭嘉安在?”
“將軍,我不是賊軍啊!”
這一行三萬的俘虜搶先恐後地指認身邊的人是賊軍,表白態度,此中有多少人是渾水摸魚,顛倒是非的,冇有人說得清楚。
劉焉的確不會在景穀道上設防,因為他連益州北麵流派的故道與褒斜道都冇有戍守,怎會推測景穀道會有奇兵?
疲於奔命的俘虜們冇有人去想為何南門幾近不設防,也冇有人重視到在他們向成都奔逃的時候,萬餘人的步隊看上去起碼有三萬之眾。
這條道的首要不言而喻,數十年後,諸葛亮在此設劍門關,北伐或禦敵,此道都可謂重中之重,北伐必經,禦敵必守,依著天險天時,薑維曾在這裡用幾萬人馬便反對了鐘會二十萬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