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三條大義[第4頁/共4頁]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將軍如果真的起兵勤王,誰能包管,不會重蹈竇武的覆轍呢?隨時都有能夠被丟棄,這未免也太哀思了。”蔡邕搖了點頭,說道。
呂布屏住呼吸,豎起耳朵,恐怕錯過蔡邕的任何一個字。這一刻,時候彷彿靜止了普通,冗長得令人堵塞。
“先生指的是南匈奴人嗎?”
“朝廷限定幷州的軍隊數量,隻給我們一些破銅爛鐵,連采辦戰馬的賦稅都不肯撥付,我們又能如何辦?”呂布無法地說道。
呂布點了點頭。
但是,劉宏卻恩將仇報,不但將竇武滿門抄斬,還將天下統統姓竇的人,都趕儘撲滅。固然他過後也曾向竇太後獻上大量的金銀珠寶,但卻冇法彌補竇太後落空親人的痛苦。終究,竇太後鬱鬱而終。
“要說不滿,那可就多了!不過,除了胡人的威脅以外,最讓我冇法忍耐的,就是被人叫做‘胡漢雜種’!”
劉宏能夠登上皇位,的確是多虧了竇氏一族的幫忙。他的前任,漢桓帝劉誌,冇有留下子嗣,以是挑選下一任天子的重擔,就落在了皇後竇妙的身上。
竇妙,是“天下表率”大將軍竇武的女兒,她挑選了漢桓帝的侄子劉宏,作為下一任天子。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胡漢雜種”這個詞,已經不再範圍於混血兒了,而是泛指統統幷州、涼州、幽州等地的百姓。中原地區的士大夫們,不但用這個詞來熱誠他們,還到處打壓他們,不給他們升遷的機遇。
“萬民無類!”
蔡邕聽後,墮入了深思,不再說話。呂布見狀,還覺得本身說錯了話,趕緊問道:“先生,莫非我說錯了嗎?還是我惹先生活力了?”
呂布在幷州刺史丁原身邊,擔負主簿多年,對軍中的環境,天然是瞭如指掌,以是他的話,絕對不會有假。
“先生請隨我來。”
“這就是題目地點!幷州的百姓們,辛辛苦苦地耕作著瘠薄的地盤,還要接受沉重的賦稅,卻得不到朝廷的任何庇護!”呂布越說越衝動。
“實在,我感覺,底子就冇有需求辨彆甚麼漢人、匈奴人、烏桓人。隻要他們餬口在大漢的地盤上,為大漢交納賦稅,便都是大漢的子民。我呂布固然不識字,但也明白這個事理。”
如果董卓能夠始終對峙本身的“大義”,或許王允等人,也不敢等閒對他動手。
蔡邕之以是會這麼說,也是因為他對當明天子劉宏,實在是絕望透頂。就算他再如何忠君愛國,也冇法對劉宏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
這些混血兒,因為長相與漢人分歧,從小就遭到同齡人的架空和輕視。長大以後,更是難以融入漢人的社會,因為不管是漢人,還是匈奴人,都不承認他們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