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不當皇帝[第4頁/共7頁]
曹操不稱帝並不是他不想當天子,這在史猜中有明白記錄。《曹瞞傳》和《世語》都稱尚書桓階“勸王(曹操)正位,夏侯覺得好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由此看來,曹操並非隻是一心一意匡扶漢室,實在他還是想當天子,隻是蜀、吳不決,他坐不穩這個寶座。如果“二方既定”,他就會師法舜禹之軌,不客氣地讓漢獻帝禪位。可惜曹操已至暮年,等不到這一天了。曹操身後,夏侯還“追恨媒介”,覺得泄漏了天機,很快他也死掉了。有人對此停止了考據,覺得《世語》是胡說八道,但冇有否定《曹瞞傳》也說過這些話,可見對於曹操的這一記錄並非滿是妄說。另有,曹操在看完孫權勸其稱帝的信後,曾經無可何如地收回了一句感慨:“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周文王冇等滅掉殷紂王就歸天了,其子姬發厥後滅商,建周朝,即帝位,尊其父為周文王。曹操以周文王自居,申明他不是不想改朝換代,隻是本身身材有病,已經來不及了。
天子為萬民之主,富有四海,掌管著天下最高權力,覬覦其位者大有人在。當年的董卓也是大權在握,廢少帝,立獻帝,犯了帝位不成等閒謀取的大忌,遭到諸侯討伐,死無葬身之地,經驗極其慘痛。再就是阿誰袁術,誌大才疏,不自量力,竟也想代漢自主,要過一把做天子的癮。但是他弊端估計了天下情勢,也冇有弄清本身有多大本領,成果使得兄弟反目,眾叛親離,天子冇有做成,還搭上全數家底和本身性命。
曹操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很長於從全域性、從計謀上考慮題目。當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呈現了一批不成小瞧的氣力派人物,如袁紹、袁術、呂布、張繡、孫權、劉備等,個個不甘雌伏,總想以求一逞。而本身所具有的氣力尚不敷以蕩平群雄,除儘異己。特彆是在討伐董卓的戰役中,曹操感到漢室另有必然號令力,像孫堅等人,“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在厥後同劉備的打仗中,曉得此人大要上高喊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而實際上倒是天下第一號“天子迷”。另有氣力薄弱的袁氏個人,也在虎視眈眈看著本身。而統統人的目光聚核心,是天子的位置。本身一旦稱帝,各路諸侯就得像當年討伐董卓一樣再討伐本身,他果斷不做董卓第二。相反,要千方百計剪除這些對峙權勢。在曹操看來,漢獻帝固然是個孩子天子,但倒是最好的政治東西,挾天子以令諸侯,要比本身稱帝討伐更加名正言順,更得天應人。彆的,曹操也清楚地曉得,即便能用武力一一毀滅處所盤據權勢,但是他冇法使全部士族階層服帖。固然他判定地殺掉了這個階層的一些頭麪人物,如孔融、崔琰等,但不成能撤除全部士族階層。再看看本堡壘的知識分子,最擁戴本身的莫如荀、荀攸叔侄,可連稱魏王他們都狠惡反對,如何再美意義自稱天子?而充分操縱漢獻帝這塊招牌,便能夠占有天時、天時、人和等無益前提,一步步生長強大本身。就是到了同一中國北方以後,曹操還是冇有代漢自主。比如,建安二十四年十仲春,孫權襲殺關羽以後,為了引禍於人,主動給曹操寫信,對其歌功頌德,勸他即位稱帝,本身甘心稱臣。曹操讓群僚傳觀了這封信,然後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引見《魏略》)。一眼看破了孫權的詭計,仍然隻行天子之實,不掛天子之名,可謂是聰明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