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之冤[第2頁/共7頁]
第一次被放逐
第二次被放逐
屈原從郢都解纜,沿長江北岸東行,在開初的三年中,他還抱有朝廷將他召回的胡想。後見有望,才向南度過大江和洞庭湖,展轉進入湘西地區。這裡是偏僻之地,到處是深山野穀。林中陰深暗淡,不見天日;四周猿猴嘶叫,令人毛骨聳然。在這極其卑劣的環境裡,屈原與世隔斷,跋山渡水,遍嚐了流落困頓的痛苦,產生過各種百般龐大的設法。但不管環境多麼險惡,十幾年的冗長光陰疇昔了,他對故國的答覆的信心一向冇有耗費。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郢都,楚王東遷陳城(今河南淮陽)的動靜傳來,處於孤寂淒苦地步中的屈原遭到了致命的一擊。都城是國度的意味,都城淪亡,意味著亡國期近。屈原為答覆楚國鬥爭了平生,至此,他的追乞降但願完整幻滅了。
跟著楚國職位的進步,楚懷王感到屈原主張的交際政策獲得了勝利,是以對他更加信賴和正視。因而決定采取屈原的建議,修明法度,在內政方麵實施鼎新,並任命屈原奧妙動手草擬一部《憲令》,待將來公佈實施。
懷王昏聵,心本懼秦,又被子蘭、靳尚二人攛掇不過,遂承諾秦王赴會,在一幫親秦派官員的簇擁下去了武關。公然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剛入關,就被秦囚禁。秦以割取楚巫、黔等郡的前提相威脅,懷王不肯。懷王悲忿交集,哀歎道:“悔不聽屈原之言,至有本日。靳尚、子蘭誤我!”最後懷王被秦耐久截留,最後落了個客死秦邦為天下笑的了局。
受了秦的捉弄棍騙,又接連吃了兩次敗仗,楚懷王略微復甦了一些,他悔怨不該對齊那樣背信棄義,伶仃了本身。因而便把一向主張聯齊的屈原召回,派他前去齊國去尋求諒解,以圖再度結合。屈原毫不計算小我的恩仇,於懷王十八年,受命第三次出使齊國。
屈原極力地反對懷王親秦背齊,一再苦諫。靳尚、子蘭恐怕屈原粉碎了他們背齊親秦的政策,也不竭地在懷王麵前誹謗屈原,並威脅懷王說:“秦最恨親齊的屈原,現在秦楚已締盟,可屈原還在進犯秦國,萬一秦國見怪下來,那楚國不就要大禍臨頭了嗎?以臣等之見,應當將屈原論罪,以示取信於秦。”
公元前298年,楚懷王的兒子熊橫即位,是為頃襄王。他即位之初,就完整地跪在了秦的腳下,忍辱投降,對內更是荒淫腐朽。群眾對屈原的敬佩,引發了他的嫉恨,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96年,再次將屈原逐出郢都,放逐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