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神秘莫測的懸案故事 - 趙高為何能指鹿為馬

趙高為何能指鹿為馬[第3頁/共6頁]

第一,在《史記》三家注中“索隱”部分,找不出他們說的這些內容,如果他們按照的是甚麼“孤本秘笈”,那也讓人難以信賴。畢竟這類說法和《史記》的有關原文相差太大了。不錯,唐朝司馬貞和清朝趙翼都是很馳名的史學家,但是《史記索隱》和《陔餘叢考》,其史料代價與《史記》不成同日而語,何況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序》中明白宣稱“根究異聞”,這就有些獵奇的味道,其史料代價應打扣頭。《史記・蒙恬傳記》說趙高為“諸趙冷淡屬也”,不能想當然以為其是“趙諸公子”,此處“諸趙”一語,如同《史記》、《漢書》中常用的“諸呂”、“諸竇”。這裡的“趙”是姓氏,而不是本來的趙國。而“諸趙”是指秦國王室,因為秦王室雖姓嬴,卻又以趙為氏,這是當代的姓氏風俗。這一點在《史記》中也說得很明白:“秦之先為嬴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史記・秦始皇本紀》更明白說:嬴政“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如許看來,“諸趙冷淡屬也”即說趙高是秦王室的遠支,並不是說他是趙國的甚麼公子,冇有複國報仇的任務,因此所謂“趙高乃趙諸公子,痛其國為秦所滅,誓與報仇”的說法是不建立的。

至於司馬貞所說趙高亂政是“以勾踐事吳之心,為張良報仇之舉”,另有呂星垣說的趙高藏匿張良之事,頗具傳奇色采,但找不出甚麼根據,隻好存疑非論。但是,當劉邦雄師進逼鹹陽時,趙高派人與劉邦聯絡,提出滅秦“欲約分王關中”的事情是確切有的。對此,《史記・秦始皇本紀》及《高祖本紀》均有記錄。如《秦始皇本紀》:“(二世三年)八月,……沛公(劉邦)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令人私於(趙)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己身,乃謝病不朝。”《高祖本紀》也載:“(沛公)遣魏人寧昌使秦,使者將來。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於趙矣。”“及趙高已殺二世,令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覺得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從這些記錄能夠看出,劉邦先派使者聯絡趙高,但是“(秦)使者將來”,這申明冇有成果。“及趙高已殺二世”,趙高纔派人與劉邦聯絡,明白提出了“欲約分王關中”的前提,因為殺了秦二世,有了見麵禮,也有資格提這類前提。這一點,在《秦始皇本紀》中也可獲得印證:“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這裡的“王關中”明顯是指趙高為王。如此看來,身為丞相的趙高與顛覆秦朝的劉邦勾勾搭搭,並且做出了逼殺秦二世的實際施動,這就不能僅僅用亂政來對待趙高的行動,而是他與劉邦結為聯盟軍,或用裡應外合的體例,共同滅亡秦帝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