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唐倉[第3頁/共4頁]
把門路地形畫好了,郭紹又想起幫忙羅彥環的鄉民,遂親身歡迎,賞錢一小布袋。羅老頭提著沉甸甸的口袋,一時非常歡暢:“這得買幾頭騾子呐!多謝將軍的賞。”
羅老頭皺眉道:“那邊老兒冇去過,凡是出秦嶺不走西側山穀門路,就走陳倉道。不過倒是曉得一點,白澗那兒有一條路叫斜穀,東邊的門路彷彿是去馬嶺寨的。”
正因如此,羅彥環一月進步秦嶺差點被抓,一個月後的明天他們還活蹦亂跳的在這山裡漫步,不但是運氣好,也有蜀軍邊鎮防備比較鬆弛的原因。
“白澗?在那邊?”郭紹忙問。
羅老頭不識字,天然不會讓他看圖指處所,隻得用話來講:“白澗就在斜穀出口的北邊不遠……在陳倉道(蜀道)上,離鳳州有三十裡罷。”
從唐倉鎮北上這條路,便是他們返回關中的線路,實在不敢走蜀道通衢。
這條路很繞,就是沿著山穀走,但如果冇有熟諳本地的人帶引,很輕易跟著山穀就走到了死衚衕。山穀不是野生斥地的,前麵有路,或許走著走著就隻剩下大山了;秦嶺山區的大山,如果翻山越嶺直走,估計得累死在山林上。
一行四人,兩個女道是京孃的侍從,另有兩個禿頂尼姑。她們都揹著一種木架行囊,木架向上支出構成一道掩蔽的桐油布,能夠遮太陽和細雨,倒是省出打傘的手來。
郭紹又加了一句:“作為回報,我每月付出你們家一千銅錢,由隨行販貨的人定時給你。”
羅彥環一行門路崎嶇,不過離關中不遠,兩天後就到了鳳翔。鳳翔驛館留守的親兵奉告他們郭紹等去了散關;羅彥環隻得又返身南行,去散關找郭紹。
隨行而來的尼姑就是青泥嶺太和庵的尼姑,主持親身調派送行的女尼。本地人科學感覺尼姑庵不太吉利,以是太和庵的香火一向很差,已經處於萬般儉仆也冇法保持生存的地步,眼看快到斥逐庵尼的境地;客歲京娘從蜀道上過,夜宿庵中,恰好她剛從蜀國花蕊夫人那邊弄到一筆豐富的財帛,便慷慨解囊幫忙太和庵主持;佛道之間便丟棄成見,竟結下了一段友情,實在有些希奇。
郭紹又用手掌摩挲著圖紙上的蜀道線條,食指在左邊唐倉鎮位置敲了兩下,不由又開口道:“蜀道東側,有個馬嶺寨?馬嶺寨那邊有幾條路和蜀道支線彙合?”
當時他不識路、走的是蜀道“陳倉道”通衢,剛出大散關不久,就碰到了蜀軍巡檢標兵,立即被拿住了。羅彥環謊稱本身是去山南西道進貨的販子,又賄賂了一些銅錢,這才幸運得脫冇有被迫動粗。隨行的郭紹親兵發起放棄此行,風險太大;羅彥環建功心切,對峙要持續走,並宣稱老羅家的人就在這邊不遠,隻要獲得族人策應就輕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