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朱胡氏故事(17)[第2頁/共3頁]
“起――”
“嗯。”
“朱氏昌隆,香火永續。祭祖結束,福祿壽禧。退!”門外的人聽到這聲號令掉頭就走,她們已經在北風中站了好久。有的小孩已經在老媽子懷裡哭鬨不休了。有個小孩惡狠狠地揪著老媽子的頭髮,老媽子痛的齜牙咧嘴,卻也不敢作聲。女人們先退出門外,再到男人們。到了門外男人們就跑前麵去了。
“上供品――”有四個白叟端上了四盆果盤放在祖宗像前的香案上。
“吉時到,祭祖開端!燃放鞭炮。”族長站起喊道。鞭炮聲響起。有的小孩嚇得捂住耳朵。
朱胡氏聽了這兩句祖訓,心喜:五少爺所言不虛,朱家真不讓娶二房呢。另有如許的祖訓啊。人都說大戶人家的老爺三妻四妾呢。
四少爺端了盆漿糊來了,問:“寫好了嗎?”五少爺說:“就好了。這一幅是貼我門上的。”“甚麼好對子貼你門上?”
“我八歲了長大了,我不是小屁孩了。”
“嗬嗬,小屁孩長大了。快來磨墨吧。”五少爺拿出硯台與墨,從茶壺裡倒了一絲水在硯台裡,讓昌傳磨起來。他則開端裁紙。等他裁好紙,昌傳也磨好墨了。五少爺開端拿起羊毫寫起來。昌傳又磨了會,手痠了。他甩動手說:“手痠了。”朱胡氏走過來講:“我來磨吧。”五少爺點點頭,對侄子說:“讓你五嬸磨吧。你去玩會吧。”
“不消。寫對子是你的事,貼對子是我的事。”
“你瞎扯。我書字寫得好呢。”
“跪――”
“你識字呀?”老四問。朱胡氏搖點頭:“這字是我問我爹的。過年時家裡就貼呢。”五少爺一口氣又寫了十幾個福字。四少爺說:“先貼你門上的吧。”兩人做對子貼起來,一個刷漿糊一個粘貼。貼好後兩人把地上的春聯收疊捲攏好。五少爺說:“我幫你去貼。”
“我以為能寫字就好呢。”朱胡氏說。五少爺笑著說:“你問她?她不識字呢。”朱胡氏說:“我看寫得都好呢。”
“你行字寫的好,路字寫的不咋的。”
中飯後,世人都朝祠堂走去。男人大步流星,走在前麵。女人小腳相互攙扶著顛呀顛的走在中間,老媽子抱著小孩走在前麵。朱家祠堂離油坊不遠,在油坊東北麵。祠堂很高大。門前有兩石鼓鎮著。門楣上掛著一幅大匾額,上書“積善堂”三個大字。意義是朱家是積善之家。經驗子孫要積善行德。進的祠堂,一股檀香味。男人站東邊,女人站西邊。東邊牆上書著:“忠孝節義”四個大字。西邊牆上書著:“禮節廉恥”四個大字。北麵牆上掛著祖宗的肖像,香案上供著逝去的先人牌位,兩個銅香爐裡燃著香燭。族長已經坐在香案旁的太師椅上。年紀大的站在前麵,年紀小的自發站在前麵。老媽子抱著小孩站在祠堂門外。父母們早就在來祠堂的路上叮嚀本身的半大孩子,叫他們到祠堂後站在大人身後不準亂跑不準發言。當時的小孩都很乖。因為家教嚴。這無益有弊。利在能很好地保持家庭次序和社會次序,弊在按捺了孩子的本性,中國人奴性,就是自小在家庭培養的。大人們喜好賞識的是聽話的孩子。孩子們以聽話為榮。父為子綱。不聽話就會遭到來自成人的獎懲。以是祠堂人很多,卻並不噪雜很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