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二章[第1頁/共3頁]
“這兵部員外郎楊複,之前是軍火監,軍旅事本也熟諳,但他品秩太低,若使為欽命,亦恐太原王不快。朕思前想後,有小我選,兩位卿家聽聽如何?”
而折彥質籌算派兵部員外郎楊複前去,楊複之前是軍火監,在折彥質還作樞密使時乾係就很好,麟王拜相,他自但是然地投歸麾下。
這要得益於他走對了門路。當年,劉延慶還活著時,曾經作過禦營使,當時範同在他衙門裡作幕僚,是以有舊。厥後劉家崛起,他的行情天然也就水漲船高了。天子莫名其妙地提出這麼一小我選,恐非出自聖意,估計是劉皇後吹了枕邊風。
這一天,散朝以後,天子把輔弼次相都召到“勤政堂”,徐良正籌算向天子提出,就派兵部員外郎楊複前去川陝,卻聽天子道:“剋日朝中為派員前去川陝幫手整編一事爭論不下,兩位賢卿所提人選,本來也無不成。隻是知諫院孫式脾氣樸重,辦事不免不敷穩妥。這太原郡王是國度乾城,倘若派他去,萬一言語上有甚麼牴觸和曲解,豈不肇事?”
兩邊相持不下,徐良都籌算讓步了,因為這也不是甚麼大事,不過就是往興元府走一遭,傳達個號令。九弟在川陝運營多年,你就算是個欽命大臣又能如何?老九還能讓你牽著鼻子走?
他兩個都提出了此後對金的軍事目標,大臣們也為之爭辯不休,但有一點是必定的。那就是持續加強武備。武備如何來加強?不過就是整編、練習、充分糧草軍器,廣選良將軍官這之類。
重視,他們反對的,是以為“天下承平”這類說法,並非反對整編軍隊。而作為次相的徐良,在此事上也不好表態,因為西軍魁首是他堂弟。最後這事還是定了下來,因為徐六考慮到,隻是改個番號罷了,盤點兵力罷了,並不會影響到徐衛甚麼。
固然徐良和折彥質衝突日趨加深,兩人從最後的貌合神離垂垂生長到公開對峙,但誠如徐衛所想,他兩個畢竟還都是主戰派大臣,固然相互之間肮臟不竭,但在抗金這大是大非的題目上還是有必然的共鳴。
範同?一聽這個名字,輔弼次相內心雪亮。範同既不是徐良這邊的,也冇有跟隨折彥質,但是他在朝的官卻當得穩穩鐺鐺,並且屢有晉升,之前還在太常寺供職,一轉眼地都成翰林學士了。
折徐二相聽了這話,心中猜疑,又不好劈麵說,便都點頭,請天子示下。
折彥質提出,宜命西軍改編為神武右軍,並派員前去西軍中幫手整編,並帶回軍籍本冊。實在他的企圖非常清楚,那就是要摸清西軍到底有多少兵力,掂掂徐家軍到底幾斤幾兩。徐六當然明白他的意義,卻也冇法反對,南邊諸軍都整編了,獨留了一個神武右軍的番號,實在就是給西軍籌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