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宋閥 - 第三百八十四章 興師問罪

第三百八十四章 興師問罪[第4頁/共6頁]

這事產生今後,言官往死裡彈劾,軍中大將們也深為不滿。趙桓當時就表示要嚴辦他。厥後貶官到萬安軍安設。也不知走了甚麼門路,冇兩年被任命為梓州知州,任期未滿,即召回京。

“前些光陰,李綱權宜行事,任涇原帥徐原暫代‘製置副使’,行在已予反對。但全軍不成一日無帥,誰可率領西軍?”

黃右丞將奏本一合,退到一旁。那輔弼耿南仲,陪趙桓在東宮呆了十年,當初跟他一起興風作浪的如李邦彥、張邦昌、李棁、唐恪等人,早貶得不知所蹤,唯獨他,還是身居高位,雷打不動。到了江南,這廝倒適應水土,臉上的疙瘩冇見減少,氣色卻好很多。見官家有不悅之態,悄悄咳了一聲,表示眾臣彆再提和議,換個議題。

當下,便命擺駕德壽宮,還冇起家,黃潛善倉促趕來。也不知是甚麼事讓他如此惶恐,已經進了大殿,水麵普通平的空中,他也差點摔了一跤,疾聲道:“官家!陝西出事了!”

“陛下,務必向金使申明,此非行在之意,乃火線大將自作主張。並承諾,必然嚴辦相乾官員!穩固和方是緊急!”一名台諫的禦史搶先言道。

“陛下,宋金構和時,金軍已圍定長安,說是破城期近。想必,那徐衛也是苦苦支撐。怎地俄然提雄師連敗金人?他如有此本領,又怎會被金軍打得城破期近?早就將金軍趕出陝西了!”趙鼎這話,可謂一針見血!

趙桓細心一回想,想了起來。就是他胡亂批示,導致斡離不決城而出,逃往河北的吧?這不是開打趣麼,此等人去作陝西宣撫使?還不把西軍敗個精光?

鎮江府,在太上皇趙佶政和三年之前,叫作潤州。當時,朝廷以為潤州地理位置優勝,背山麵江,情勢險要,乃鎮守江防之地,故名。當初趙桓車駕南行,行在的備選地點有好幾處。之以是終究挑選鎮江府。其含義,便是“天子鎮江防”,我堂堂天子都來守江了,士人公眾總不該有甚麼定見了吧?北方和中原的百姓也該放心了吧?朕之以是離長江這以久,就是隨時籌算北上還故都。

“待金主答覆以後,行在便須派出使者,赴各府州公乾。歲幣,來歲開春也須備妥,送至大名府交割。遣返戶口最為毒手,戰亂一起。百姓爭相逃離桑梓……”黃潛善連篇累牘地奏報著。

此人四十多歲,不管身材麵貌都平平無奇,但一雙大眼,分外有神!髯毛稠密,跟把掃帚普通!此時估計是情感衝動,說話時鬚髮皆顫,讓人望而生畏。姓趙,名鼎,字元鎮,解州人氏。何栗被罷去相位後,支撐他的副相也跟著不利,趙鼎遂補缺。

“臣附議!”

是以設禦營司,把幾路軍隊重新整編,全數都充作天子親軍。這支軍隊,賣力行在的安然,當然要由極得天子信賴的官員來掌管。張叔夜一死,何灌便是不二人選。三衙大帥,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