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宋閥 - 第四百四十七章君前留對

第四百四十七章君前留對[第2頁/共7頁]

看到他,徐衛纔有些久彆相逢的感受。私誼就不提了,單說當年杞縣劫糧之時,折彥質親率軍隊來救,光這個情,徐衛就欠大了。何況,對方現在已然是高高在上,掌天下軍務的西府領袖,樞密相公。

明顯,投降的那些宋將是不在乎這個的。至於他們為甚麼不在乎,那就得反過來問,他們為甚麼要在乎?宋軍的各級統兵將領,絕大多數都是兩條路子上來的。一是從兵士作起,二是靠家屬門蔭,也就是所謂的將門以後。

宮城,宣德門。

姚古原為熙河帥,算是西軍老資格了,出班道:“陛下,兵強與否,不在數量多寡。今各地皆招募勇壯,充分行伍。但還需選賢擇能,付以兵柄,並有針對地作出練習。和女真人作戰,分歧於剿匪,也分歧於征討黨項。臣以為,要停止女真,必必要有一支勇於野地爭雄的精銳之師。”姚古在宋金之戰發作後,其統軍作戰的成績差能人意,但這幾句話還算是真知灼見。你老龜縮在城池裡等彆人來打,總歸是被動,勇於野戰役鋒,纔是取勝之道。

因為西軍有本身的傳統,朝廷限定武臣的政策,比如“更戍法”,也就是軍隊常常變更,以使將不知兵,兵不識將。在陝西早就行不通,淪為一紙空文。並且西軍將領悠長任同一職務,乃至“父死子替,兄終弟及”,實在不需求再如何放寬了。

眾臣走後,趙桓也下得殿來:“南邊這氣候跟中原分歧,悶,隨朕逛逛。”

趙桓聞言一笑,也歎了口氣,安撫道:“子昂勿憂,如你當年所說,事在報酬。唉,若在外帶兵之將,都如你這般,北夷何至如此放肆?”語畢,複往前行,邊走邊道。

中間的樞密使折彥質頓時介麵問道:“哦?何少保此言何意?”

徐衛當即回道:“不敢有瞞官家,臣為武人,天然期盼建節之光榮。但臣也曉得,那是靠資格和軍功堆起來的。臣固然打了些仗,但於局勢又有何益?再者,建不建節,不在於臣工,而在於人主。”

他現在正三品武職,軍階比在場的部分人還高,是以大師客氣地行禮。何灌在公作為長官,於私,又是長輩,是以道:“徐招討遠歸辛苦,近年捷報頻傳,可喜可賀。”

入得殿內,隻見官家高居禦座之上。這一群都是武臣,風風火火地行至殿中,大禮參拜,高呼萬歲。

徐紹以為,單參兵力上講,西軍已經充足了,不必再擴大行伍,形成財力上的承擔。陝西應當作的,是任用得力乾將,加強練習,廣積糧草軍器,以待時變。對於趙鼎進一步放寬武職限定的建議,他也持儲存定見,但僅僅是針對陝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