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再次議和[第2頁/共6頁]
當然,有人悲傷,天然就有人歡暢。而最歡暢的,莫過於太上皇趙桓。徐紹本是他極其倚重的大臣可就是這位親信之臣,帶頭將他趕下皇位,他對徐紹是深恨之。現在徐紹一死,他當然感覺出了口氣,但更首要的是朝中少了一名聲望卓著,並手握大權的重臣。他一死,阿誰朱勝非恐怕也整合不了徐紹這一派的權勢,這無疑是無益於趙桓的。徐紹歸天,讓趙諶消停了一段長久的時候。可不久,朝中大臣便又開端拿“不孝”“媾和”兩件事情作文章,或上奏本,或當君麵。而徐紹一走本來跟隨他的大臣們頓時分裂。一部分持續連合在朱勝非四周,另一部分則轉投樞密使許翰。許翰是一個主動抗戰派,乃至能夠說是激進抗戰派,積儲力量,籌辦北伐,就是他提出的。轉投他門下的大臣,就是對朱勝非柔嫩寡斷,態度不堅心生不滿。拿此次媾和來講徐紹許翰是果斷反對,但朱勝非倒是持附和意見。
”
趙諶發覺到不仇家,當初擁立他登基的四個重臣,便是徐紹、朱勝非、許翰、秦檜。現在徐紹身故,秦檜外放剩下這兩個若再分歧,無疑會影響到他。為了建立朱勝非的權威,他下旨讓其身兼兩相總領三省,但願如答應以連合朝中大臣。
聽到這句話徐紹臉上暴露笑意。當年他和侄子徐衛一同赴行在,兩叔侄曾有過一番會商,徐衛說江南安閒,越今後,這裡的人恐怕就越不思進取,隻求偏安一隅。多年以來,這一向是徐紹最擔憂的,現在天子如此表態,叫他欣喜。
徐紹喘氣道:“朝中無人。”本為以大臣的角度來講,謙善謹慎纔是他應有的風格,但徐紹作事雷眉流行,現在又是垂死之際,也就扒去了統統虛假,直言相告。
一念至此,徐紹顧不得很多,低聲道:“官家,媾和之事,德壽宮是何反應?”
到了三月初,趙諶就擺脫了。因為新的金國使團到達了杭州,金使在受他召見時,遵循禮節,態度和緩,完整跟疇前的張通古不是一個路數。而金使提出到媾和前提則更讓他鼓勵。
徐紹見狀,誠心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陛下聽臣一句勸,務必防備德壽宮!”
趙諶此來,首為看望,其次也是很多事情想問徐紹定見。君臣二人沉默半晌以後,趙諶問道:“太師觀滿朝大臣,那個可繼次相之位?”
可趙諶以時勢莫測,大帥豈可擅離為由回絕了他的建議。明裡是擔憂宋金髮作戰役,實在他不敢信賴折彥質和何灌,這兩小我可都是父親的舊臣親信。比擬之下,他更情願信賴身邊的內侍,想起徐紹的提示,他讓沈擇掌管禁中的內衛禁軍,以防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