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要在潼關兩軍臨[第1頁/共5頁]
蕭裕指向桃林、弘農兩縣,說道:“渡河今後,我軍暫舍澠池、陝縣不打,直取桃林、弘農!如能以奔襲之急、雷霆之勢,起首將此兩縣霸占,然後以精兵守之,那則便是屈突通東走洛陽,我軍亦無憂矣;至於李建成、劉文靜所統之唐軍,兩縣已為我軍得之,也不消再憂其部來與我爭了。而至若澠池、陝縣,及弘農郡,我軍可應對過屈突通部、唐軍後,再安閒取之。”
這也就是為何柴孝和所言之“他兩部或恐將是我等今番取陝、虢的最大變數”此話之來源。
由桃林南下,即入弘農郡境,起首是弘農郡的郡治弘農縣。兩縣縣城相距,直線間隔也是四五十裡地。這兩個縣在後代都屬於靈寶縣的轄地。大大馳名的函穀關,就在兩縣間。
柴孝和說道:“屈突通部驍果數萬,他如果選了第二個挑選,總管、郭長史、諸位,那如果在他率部東走洛陽的時候,澠池等地,我軍還冇打下,對我等來講,這就是個很大的費事了。”
這兩個縣如果能夠先打下來,對再西邊潼關一帶的李建成等之唐軍與屈突通部,打個比方,就彷彿是關上了他們向東的門路。的確是便能夠在應對過他兩軍以後,再安閒後取澠池等地。
或者再詳細點說,最大的變數也還不是唐軍,主如果屈突通部。
又如上所述,北邊是崤山等山脈,南邊是黃河,僅餘給他可雄師通行的門路,就隻要東去,經秦函穀關、稠桑原、桃林與弘農縣之間、過澠池的這條路,他能夠走。
由是,曹操就決定乾脆再另擇地重修個關,代替函穀關。新的此關,建於建安元年,如上所述,便是潼關。關之得名,係因“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
這是因為,關中平原和河洛平原之間,也就是從關中通往洛陽之間,存在著大量的黃土高原,秦嶺山脈在此蜿蜒盤延,是為崤山,冇任何的路可走,本來隻在一個名為“稠桑原”的處所,“原體”斷裂,構成了一個長約三十裡,最寬不過十米,最窄隻要兩到三米,“車不併轅,馬不併列”的裂縫。這個裂縫於是便成為了連接東西的獨一通道。此通道即“崤函古道”。
柴孝和看著沙盤上桃林、弘農兩縣的位置,思慮著說道:“蕭將軍此策甚佳。桃林、陝縣若能為我軍先得之,屈突通部也好、潼關的唐軍部也好,確是便不敷為憂。但另有一個題目。”
——原,即塬,係指因流水沖刷而構成的一種“四邊陡,頂上平”高地。此類地形關中常見,彆的處所也有,李密環繞興洛倉所建之洛口城,就是建在的一個原上。
潼關北城,是舊潼關,處於一個近似燒燬的狀況。
“即屈突通部。我軍如能搶占下桃林、陝縣,屈突通部就被包在了守駐潼關的唐軍部與我軍之間。則對屈突通部,……將軍、郭長史、諸位,不知公等覺得,我軍如何措置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