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符咒簡介[第1頁/共2頁]
符咒
由來
書以"敕令"為符頭。如無"三勾"三清標記時,必須咒曰:"天圓處所,律令九章,吾今下筆,萬鬼伏藏。"便可。
符頭
1、自古以來,符咒家數很多,但各拜其祖師,有所分歧,就因為如此其符頭的暗號也有所分歧。如許多符圖上常見的"三勾"就是代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或三界公(城隍,地盤,祖師)的暗號。三勾在全部符上代表三清,在敕令及神名之下者代表三界公。下筆書此"三勾"時應暗唸咒語:"一筆天下動;二筆祖師劍;三筆凶神惡煞去千裡外。"一筆一句須恰到好處,就是所謂"踏符頭"。
,好人都可隨便進入。是以,符膽對符令而言有深足輕重之職位。
道家的符咒咒語,就是發源於古時的巫祝。道家的咒語在東漢期間較為流行,並且也符有密切的乾係,畫符時要唸咒語,用符時也有咒語,作統統法都有必然的咒語。咒語成為施法者精誠達意,發自肺腑的聲音,才氣包管統統神通的見效。禱告時,咒語都是一些讚美神靈,和祈訴如願之詞;治病時,咒語是要求神通顯靈百病俱消等辭;修煉時,咒語多為安神,定意澄心,及要求神靈幫忙等語。道家的咒語每句末端普通都有“吃緊如律令”一語。宋朝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解釋道:“吃緊如律令,漢之公移常語,猶今雲符到推行。張天師漢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申明這句詞是從漢朝經張天師傳下來,要符到就靈驗的意義。
(注:榔梅符法:符頂上三勾代表“三昧真火”)
符膽
在羽士和方士看來,符是相同人與神的奧妙寶貝,以是不是隨便能夠亂畫的,故有所謂“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口叫”的說法。畫符的體例成百上千,有的要掐訣存想神靈漫筆而來,有的要步罡踏鬥,念動咒語……就是在鋪紙研墨、運筆等方麵都非常講求,其法度之龐大,體例之煩瑣,足令善男信女們頭暈目炫。
普通常見的符膽是"罡"字,也有"井"字,也有"馬"字,"化"字等不堪列舉。然何謂符膽呢?符膽是由一些秘字所組合而成。
"符頭"也有敕令,雷令……等等作為符頭,其種類繁多,因教派分歧有所差彆,普通請神,調兵遣將,多
3、"叉符腳",用以結束符膽,結束一張符的謄寫手續,它也有極其首要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