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兵不厭詐[第2頁/共4頁]
西低,東部和東南部為高山和丘陵,西部和北部為平原。古稱辰州,早在漢朝時就已經是商賈雲集的遼東重鎮。戰國期間,燕國開辟遼河道棧,蓋縣屬遼東郡。秦同一六國後仍屬遼東郡。西漢、魏晉期間,於蓋縣北設文縣,南設平郭縣,統歸遼東郡統領。東晉十六國期間的前燕、前秦、後燕,屬平州的平郭縣。公元407年北燕建立後,蓋縣一度被高句麗盤據,並築建安城。唐朝滅高句麗後,在此設立建安州都督府,節製著遼東半島的西北部。全部建安州有山城十六座,固然山城範圍遠不如卑沙城等範圍,但山城重多。這些山城節製著從遼南本地直接北上通往遼中平原的門路,兩岸內側構成了窄的海岸高山,高山裡側疊加著山地。沿著遼東半島的東北測本地門路,能夠直接收支遼東平原,沿著這門路,漫衍著諸多山城。整條門路,就是沿著海邊沿岸高山戰役地裡側山地的分邊界連接起來的。以積州複州河邊的嵐崮山城為,然後是城山山城、複州河中遊的積利山城、馬圈子山城。從這裡沿著東北門路一起往北便能中轉建安山城。積利山城與建安山城之間,沿路有城山山城東西山城、奮英山城、城子溝山城、東雙台山城、朝陽寺山城等。而除了這條門路上的諸山城,在建安東麵的另有一線山城,赤山山城、孫家窩堡山城、煙筒山山城、東昇山城、蘭姑嶺山城、龍鳳峪山城、海龍川山城、馬圈山城等。全部建安州節製著遼南通往遼河一線的首要通道。也是契丹人南下半島的先頭基地,現在由迭剌部的連剌部族占有。連剌部族也是契丹世裡舊部,世裡諸部整合為迭剌部後,也是迭剌部中的一個強大部族。客歲南下積利州做戰,獲得迭剌部的支撐後,屢敗積利州,毀滅高句美人數千之多,打劫走數萬人丁和數萬牲口,大獲歉收。不過迫於鎮**的壓力,最後迭剌部把打的隻剩下一座積利山城的高德新放了一馬,主動退回了建安城。隨後契丹內部衝突重重,局勢嚴峻,迭剌部兵馬返回土護真河道域,而連剌部也派出了一千騎接管迭剌夷離堇軍令回契丹。眼下,建安十幾座山城,仍然駐有連剌部三千餘騎。並且如果告急動員,全部建安的連剌部還能動員出兩千騎擺佈。如果再加上各帳的餘丁,五千馬隊,一人配上兩名輔軍,連剌部全族動員,長幼參軍,就能湊起五千馬隊加上一萬的輔軍,數量非常驚人。並且,遼城、營州、新城、蓋牟、南蘇、延津州也另有很多契丹部族,隨時能夠援助。七月,建安城中的連剌部族長耶律達剌收到探馬急報,遼南的唐朝鎮**節度使終究率兵北上。此中馬軍三萬,步軍十萬,另有水軍兩萬,加上輔軍十五萬,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