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華夏夢之滿囤賣糧[第3頁/共4頁]
新屋子蓋好後還要添置一些物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手電筒等等,起碼也得兩百華元。這麼算下來滿囤覺到手裡又有些緊巴,傢俱能夠本身打造,或者縫紉機能夠先不買?
自家兩畝地因為土質較好,利用了種子公司的良好麥種,通過化肥補助、農藥補助采辦了那些新奇玩意,用在麥田後結果出奇的好。再加上本身精耕細作,總計收成小麥1300斤,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軌製硬如堅冰,對地盤的眷戀深植於國人的骨髓中,家有資產的地主們投資輕產業、辦奇蹟獲得的利潤,大部分用來采辦地盤,而不是投入擴大再出產。當局為體味決這一題目,出台了嚴格的地盤買賣法規,才停止了這一發展的征象。
天下同一後,地盤鼎新很快推行到北方,當局大力推行地主投資輕產業、辦奇蹟,供應存款和技術支撐,以此來推動減租減息。倔強政策、履行力和軟性弱化相連絡,使這項國策得以停止下去,固然磕磕絆絆,總歸在向前邁進。
隻是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地盤鼎新的進度很慢,讓呂梁感到煩躁的慢。不過在河南地區,這一國策停止的倒是很順利,這個傳統的農業大省,在******後鄉村的地盤格式產生龐大竄改,不但無主之地浩繁,鄉村勞動力還因為饑荒變得希少,這讓農業集合化和機器化成為能夠。很多地區,大地主或農業公司正在采取大量的農業機器停止耕作,服從斐然。短短兩年時候,河南從糧食入口地變成了糧食出口地,成為北方第一個糧倉。
滿囤決定將本身糧倉裡的糧食賣掉,隻留下本身的口糧。那些牲口用細糧和地瓜喂就好,饑荒年份連地瓜都是拯救用的呢,這才幾年?地瓜就要用來餵豬了!
化肥這類新奇東西一開端還被村民們回絕,他們認同傳統的農家肥,當然,傳統堆肥對地質的改良還是很首要的。不過,中原地區幾千年下來的耕耘讓地盤變得相稱瘠薄,就算農家肥也起不到多大的感化。很多地區已經變成了鹽堿地,甚麼農作物都長不了,當局構造了大範圍的鹽堿地改進,排鹽、洗鹽、降落泥土鹽分含量,再蒔植耐鹽堿的植物,培肥泥土。改進後的泥土還是種不了農作物,不過沙棗、白榆、白柳等耐鹽堿樹木能夠存活。
第二天滿囤就找村長籌議這事,賣糧食比滿囤設想的輕易,隻要給鎮上糧食公司的人聯絡一下,人家就會主動開著卡車、帶著鈔票到王橋村來。並且此次不止滿囤一小我想賣糧食,村莊裡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