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雜誌的收藏[第2頁/共3頁]
代價
《東方雜誌》舊中國汗青最久的大型綜合性雜誌,商務印書館出版。1904年3月在上海創刊,1948年12月停刊。共44卷,初為月刊,第17捲起改成半月刊。第44卷又改成月刊。郭沫若、竺可楨等聞名學者曾在此雜誌上頒發過學術論文,是很有影響的綜合性雜誌。
雜誌,因為時效性較強,看後絕大多數都被丟棄了,留意保藏它的人並未幾。實在,一些過期的舊雜誌仍有代價,有的代價還不菲呢。在中國嘉德1996年春季古籍善本拍賣會上,束縛前的一本《美術餬口》雜誌以1.32萬元成交。由此可見代價和投資潛力之大。那麼,哪些舊雜誌才具有保藏代價呢
4、保藏藝術類雜誌。這類雜誌因其指導性、質料性、觀賞性和興趣性較強,具有很高的保藏代價。如《文物》、《考古》等藝術類保藏雜誌非常搶手。如:1980年的《集郵》雜誌收賣價每冊50元擺佈;1983年的《中國貨幣》雜誌,收賣價每本上百元。
《新民叢報》梁啟超主編。對峙立憲保皇,遭到民主**派的攻訐。但先容西方資產階層社會的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的影響。梁啟超切磋中國粹術竄改趨勢的聞名文章,在此刊物上頒發。
鮮為人知的《上海電影》雜誌創刊於1960年11月,16開,月刊。創刊號封麵為《枯木逢春》中扮演苦妹子的尤嘉、扮演李根香的蔣天流;封底為《林海雪原》中“楊子榮智鬥小爐匠”的劇照。值得存眷的是,《上海電影》因1962年10月與由京遷回滬上出版的《大眾電影》歸併而終刊,存世不到兩年,約莫出版了23期。筆者察看,目前這套在我國電影生長史上占有首要職位的聞名影刊在保藏市場上已極可貴一見,前期市場代價飆升當在道理當中。
1、特彆刊號的雜誌。創刊號普通說瞭然刊物的辦刊主旨、內容、氣勢以及版麵、欄目標設置環境。另有很多社會名流的題詞,極具保藏代價。彆的,一些改刊、複刊、終刊號上有其改刊、複刊及終刊的背景和來由,一樣具有保藏代價。
《軍隊文藝》創刊於1941年冬,於12月印行創刊號;第2、三期為合刊,1942年4月出版。其用土紙印刷,鉛字付梓,刊頭由兼任政治部主任的胡耀邦同道題寫。公木為主編,編輯的合作是:晉駝賣力小說,朱子奇賣力詩歌,方傑賣力散文、雜文。
5、其他一些具有特彆記念意義、特彆內容的專刊、特刊等。這類雜誌大多具有很強的記念性、學術性、質料性和專題性,內容豐富,文章層次高,並且設想持重、奇特、圖文並茂,具有較高的保藏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