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死磕[第1頁/共4頁]
“後日天明之前,皇上若無答覆,我軍就隻能悉數撤回,與巴陵共存亡了。夏軍海軍已折損過半,兵力僅剩一萬五千餘人,大小戰船不到四百艘,很難再與我軍海軍決鬥。”
在巴陵城北駐紮的沈重也是如此。一方麵趁隙休整。一方麵每日遣派小股軍隊叫罵挑釁尋戰。
停止十一月初二為止,駐守巴陵的楚軍兵力,另有海軍三萬,城內守軍七萬,總計十萬。夏軍一方另有海軍一萬五千餘人,沈重所部近四萬人,陳準所部仍有五萬人。陳準所部作為攻城的絕對主力,戰損甚微。
文煥章戚然道:“強行突圍無異於羊入虎口,死守不出等因而坐以待斃。不管如何決定,皆是兩難!但老夫早已決意死守。”
但張博虎不刺耳出,文煥章不便明言的弦外之意。仗打到了現在這個份上。楊致超卓的軍事才氣,業已環球公認。你能到的事,他會想不到嗎?夏軍來勢凶悍,會給楚軍撤往長沙的這個機遇嗎?楚帝與一眾朝臣還在眼巴巴的希冀你能守住巴陵。反對夏軍南下,他們會當機立斷的派兵出城策應嗎?
文煥章統馭楚軍數十年,國勢如何,豈能不知?戰事如何,焉有不明?扣問張博虎接下來如何打,貌似策劃應對,實有迴避之嫌。
文煥章歎道:“現在悔之晚矣!說甚麼都冇用了。楊致之才,老夫亦是深感佩服!為今之計,要麼是趁夏軍後盾與衛飛揚尚未到位之前,強行突圍。要麼還是死守不出,戰至最後一刻!”
從戰術及計謀角度而言,文煥章此計極其可行,可謂大善。城外楚軍若能撤回長沙,彌足貴重的有生力量得以暫保,也為長沙防衛增加了首要的砝碼。楊致乃是夏軍統帥,若能趁機將其擊潰,巴陵與長沙壓力立減,南楚軍心士氣必會大受鼓勵。
文煥章打斷道:“擔憂你我孤注一擲,棄城突圍去長沙彙合。當時我們確切有這個機遇,一麵在長沙修建防地死守,一麵力勸皇上遷都衡州暫避。當時衡州雖為葉闖搶占,但我們集結重兵仍可奪回,事有不濟之時,保住了向雲桂後撤的退路。如許的話,可保我大楚鼎祚持續幾年乃至上十年。”
究竟證明,文煥章與張博虎對疆場情勢的判定非常精確,戰術應用極其恰當。
南楚第一次請和是為了爭奪時候,張博虎說動了總經理譚重元。第二次乞降,楚帝這個董事長與總經理譚重元連個號召都冇打,繞過二人直接遣使與楊致聯絡,被夏帝乾脆利索的一口回絕。兩個當家巨擘這般不爭氣,如果再有第三次,必然不是乞降,而是乞降了!
兩邊海軍幾經惡戰,南楚海軍雖已減員至三萬人的範圍,但仍保持兩倍於夏軍海軍的絕對上風。張得勝精熟水戰,當然不會傻到動不動就與楚軍硬拚。在周遭數百裡的湖麵上與楚軍打一打遊擊,隔三差五的偷襲燒燬些許運輸船隻,那還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