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後記 我們有選擇嗎[第1頁/共2頁]
掌控方向的獨一體例是看清目標。目標是甚麼呢?三千七百年以來,我們的運氣和挑選。是以,當我們走到秦並天下的汗青關頭時,不由要問:有挑選嗎?
這是運氣,還是挑選?
與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孔雀帝國等等比擬,中華帝國更具有法理上和心機上的合法性。是的,天子本來就有,也必須有。戰國無天子,天下就爭戰不休,亂作一團。帝國的出世,不過是把天子從周天子變成了秦始皇,或者漢高祖,有甚麼不成以呢?
英布答:老子想當天子!
彷彿冇有。
或許,隻要駛進開闊的海麵,回過甚才氣看清楚。此前,卻無妨回想一下劉邦與英布的陣前對話。
劉邦問:你何必要造反?
因而,看起來到處相反的邦國軌製,反倒成了帝國的奠定石和鋪路石。中華帝國,也是以而比天下上其他統統帝都城要成熟,都要更像帝國。
為甚麼冇有能夠,本卷已經作瞭解釋:通過戰役建立中心集權的同一大帝國,是天下汗青的局勢所趨。分歧的是,我們民族在帝國之前另有過邦國。
可惜,並無能夠。
冇錯,我們確切挑選過,也摸索過,實際過,西周創建的封建軌製或邦國軌製就是。是啊,三級統統,層層分權,各自為政,包產到戶,到處都與帝國軌製相反。這類軌製如果實驗勝利,難道能夠走上另一條路?
嗬嗬!
邦國軌製是中國人的首創,正如城邦軌製是希臘人的發明。邦國與城邦的較著辨彆,也包含東周各國與印度各國的辨彆,以及與西亞的辨彆,就在於各邦國之上,另有一個“天下共主”,這就是周王國和周天子。
帝國在中漢文明史中占有的分量很重。它用時長達兩千一百三十二年,是三千七百年的約莫非常之六。之前的戰國,是邦國向帝國的竄改階段。戰國之前,西周、東周、春秋,是邦國期間。西周之前,是初期國度期間,此中商是部落國度聯盟,夏是部落國度。再往前追溯,所謂“三皇五帝”是在史前史,不在文明史。
成果是甚麼呢?
第二部叫“第一帝國”。[1]
如許一個“莫非王土”的天下,以及“奉天承運”的天子,是天下其他民族在“前帝國期間”所冇有的,更是城邦軌製的希臘冇有的,可謂獨一無二。
是的。本中華史第二部六卷將要揭示的,是八百年的汗青。這內裡,有兩個短折的王朝(秦和晉),一個或兩個長命的王朝(西漢和東漢),另有天下三分(三國)和南北對峙(南北朝),內容充足豐富,視野充足開闊。
進入帝國期間,海麵便變得開闊。
這是幸呢,還是不幸?
從這一捲開端,本中華史進入第二部。
但,開闊一定是功德,因為輕易丟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