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殷紅雪白 - 第3章 家國危弱女作質 天下亂強梁橫行(己)

第3章 家國危弱女作質 天下亂強梁橫行(己)[第2頁/共5頁]

“彼安同者,本遼東人,家君與叔父入塞伐冉閔時,隨軍入薊城。後似因草原商旅,自西域來河北,路經盛樂或平城,為代王成心招攬,遂為代王遊說富商富商,安同遂為代王,運營代地與河北間貿易。都城遷鄴,安同複隨入鄴。據侄所知,彼不但私販秦鹽出境,且為代王刺探!大燕國事,奧妙與否,皆為所知!如此而不擯除,大燕諸軍國大事,機事不密,便恐是常事!”

崔宏偕宣詔寺人同至中山,攜來公主嫁奩,乃二百匹麻布即葛布,皆河北所產佳品,及上等絲綢百匹,代價令媛。崔宏官尚書左仆射,自知燕國府庫空虛,除布帛以外,實無餘錢購急需之馬,是以提出和親之議,並非成心獲咎吳王。畢竟前漢在武帝北伐匈奴之前,屢以和親,乃有高、惠、文、景時承平,不然匈奴侵邊擄掠不已,國無寧日,不得未幾征兵,番上守塞,誤農時耕稼,民不堪命!前漢外以數代和親,內以輕徭薄賦,堆集三代,乃有武帝時之“薄伐獫狁”,至於狼居胥山。崔宏一心為燕國作悠長運營,倒忘了顧忌吳王必然不滿,乃至將視其為仇讎,畢竟吳王僅一女,且自幼分離!

——作者按:此《遼西歌》之作者佚名,乃晉時遼西民歌,曲調與北朝民歌《敕勒歌》類似。(注:此歌自是作者假托為當時民歌,實為作者依《敕勒歌》仿作。敕勒或亦是鮮卑,且《敕勒歌》無疑在北朝時,風行於長城塞外之陰山草原,隻怕不是敕勒一族之民歌,而要視之為北朝時餬口在陰山草原的一眾遊牧民族的共同民歌,而十六國至北朝期間,鮮卑族即今錫伯族,乃草原霸主,正如匈奴通過征服與締盟同一中原以北的大草原以後,原有的多個遊牧民族,便都自稱匈奴。而自東漢時南匈奴南徙,北匈奴西遷以後,大草原呈現權力真空。漢桓帝前後,鮮卑部落酋長檀石槐,超出大興安嶺即鮮卑人所稱之大鮮卑山,進入大草原,占有了匈奴故地,嗣後大草原上諸遊牧民族,皆自稱鮮卑,如許的遊牧民族有多個,包含但不限於敕勒、高車、丁零等,即便是同一中原北部的北魏建立者鮮卑拓跋部的北方最大敵手柔然,也一定冇有近塞部落,自稱為與北魏統治者本家之鮮卑。因為柔然雖繼鮮卑以後同一了大草原,但也和之前冒頓單於的“匈奴帝國”和檀石槐的“鮮卑帝國”一樣,隻是個疏鬆的部落聯盟軍事帝國。柔然可汗正如匈奴單於,隻是一個名義上的共主,各部落內部及其交際上,天然還是如柔然同一大草原之前一樣,各自為政。故北朝時那些因為近塞而歸附北魏王朝的柔然部落,便不免自稱鮮卑,以既向北魏投誠示好,亦表示與柔然斷交,割袍斷義,皆取決於部落酋長!而本與柔然分歧民族的敕勒、鐵勒、高車、丁零、突厥等,天然會更加毫偶然理停滯地,自稱是與北魏建立者本家的鮮卑,以在柔然稱霸大草原的期間,獲得中原王朝北魏的庇護!以是草原遊牧民的民族屬性,實在是不成靠的!起首因為遊牧民的文明,極具地區趨同性,以是很難從文明上去辨彆一小我是鮮卑還是其他民族。這一點對於鮮卑拓跋部同一中國北方非常無益,在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之前,十六國中強國有三,羯族的後趙,是個華北國度;鮮卑慕容部的前燕,則跨兩遼——遼東、遼西與華北;邊境最大的前秦,也不過隻是跨黃河道域與長江上遊的四川盆地罷了,固然滅了代國,但隻是以鮮卑獨孤部首級劉庫仁與匈奴鐵弗部首級劉衛辰皋牢之,國土並未北出長城,是一個純粹的中原國度。但北魏不一樣,其前身代國的國土,本在長城以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