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斬王紀 - 第四章 下山(下)

第四章 下山(下)[第3頁/共6頁]

說完,順手拿起吊掛在進門處的那柄無鞘竹劍――斷絲,張竹兼便出了竹屋,李玉宸心中滿思迷惑也跟了出去。

張竹兼輕歎了一聲,悄悄摸了摸已經長得比他的個頭還要高些的小師弟李玉宸的頭,就如同後者小時候受了委曲哭著跑到他這兒他安撫他普通。

在強忍了半柱香之久後,李玉宸隻感覺胸口愈收縮,彷彿要炸開普通,眼看就要對峙不住了。這時,張竹兼終究把重視力從丹爐中收了返來,轉頭瞥了一眼神采非常潮紅的李玉宸。

小壺軒門扉虛掩,李玉宸敲了拍門,內裡傳來張竹兼一貫暖和的聲音。

李玉宸隻曉得這是徒弟從峨眉金頂移植過來的,非常正視,不然當年徒弟也不會提早出關,但至於詳細是何東西,有何來頭,李玉宸倒是半點不知,“蓮座葉龍膽”這名字此次也是頭一次傳聞。

清冷山風複興,三百青竹卻順風齊齊低躬身,朝著老真人張筠一所居小屋一拜再拜,其聲如哀如泣。

“莫非跟我之前在香爐峰上的奇特感受有乾係?”李玉宸忍不住猜忌道。

出來以後李玉宸瞧張竹兼正在調製丹藥,曉得調製丹藥需心無旁騖,分不得心,便冇有出聲打攪,忍著胸口難受在椅子上坐了下來。

世人隻覺得齊雲山隻要一個劍癡莫小岩,卻不知另有個青竹君子張竹兼!

這一日,年青羽士李玉宸竹劍青袍下山,南下江陵。

對於三教而言,維摩、太素、天象三者並冇有凹凸強弱之分,隻是三教以外的江湖武夫為了便於分彆一品前、中、前期,而借用三教之言,順次將一品的前中前期稱為維摩、太素、天象,但是與三教的純粹分歧,三教以外的江湖武夫口中所謂的三境實在是為偽境,若要證道還需得順次晉升到太素、天象兩境,最後纔有望成績地瑤池,而三教中人卻無需如此,比方一高道晉升到了太素境,再今後便是大太素境,然後便直接是地瑤池了。

“蓮座葉龍膽?”

李玉宸卻不自知,本身早已身懷道家至高奧義玉皇樓。

李玉宸睜大眼睛,不敢眨眼。

而一品三境之上,便是清閒安閒的地瑤池地了,這一點非論是江湖武夫也好,三教中人也罷,都殊途同歸。

與其他品階有所分歧,遵循當下儒釋道三教,一品武境又大略再分為三境,維摩、太素、天象,此中維摩對應釋家佛門,維摩二字取自佛門聖典《維摩詰所說經》,“無言無說,心中菩薩行,通達佛道”可謂之為維摩。而一品三境中的太素則是對應道家,道家先賢以為,太素乃為質之始,太初變而成形,形而有質,而未成體,是曰太素,修為到此境地的道家妙手無一不是窺得大道,返璞歸真。而至於一品三境中的天象,對應的倒是儒家,曾經有人們一度以為儒家都是隻會點頭晃腦讀聖賢書,手無縛雞之力的謙謙君子,文弱墨客,實在不儘然,儒家以內也分文派和武派,先皇在位期間,東越與梁國締盟攻打大殷,大殷東境烽火滿盈軍情垂危,當時曾有兩位匡廬山白鹿洞書院的儒生一起下山赴東境,一個儒巾儒裘,孤身入東越,麵見越王,硬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崩潰了東越與梁國的締盟;另一個則是烈馬勁弓,披甲持劍投身邊疆,運籌帷幄殺敵建功,大儒將是也,二人被先皇讚為儒家雙劍,一為唇槍舌劍,不見血光便可退兩國之兵,二為殺生之劍,來往於敵軍叢中殺天生仁,救邊疆萬民於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