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身而退(上)[第1頁/共4頁]
究竟上粉碎國法最多的人就是李隆基。君王的意誌向來是駕淩於律法之上的,帝王術均衡朝局,而“均衡”二字向來不問吵嘴善惡,與律法是絕對有牴觸的。
兩個女人都幫顧青說話,李隆基本來氣憤的神采垂垂和緩下來,淡然掃了顧青一眼,哼道:“你倒是機警,請罪之前不忘將貴妃和朕的女兒拉來為你當說客,覺得朕看不出麼?”
不出不測,顧青公然被打入大理寺了。
顧青伏首道:“臣謝陛下天恩。”
但是如果李隆基在言論之前做出措置,那麼群情聲再大也冇乾係,已經懲罰過顧青了,李隆基不成能再懲罰第二次,帝王的麵子和權威很首要。
生在這個年代不知是榮幸還是哀思,人治高於法治的優勝之處就在於,帝王的意誌是超出於律法之上的,也就是說,不管犯了多大的罪,如果帝王感覺這小我不該死,那麼他就必定死不了。以是,昏君纔是真正冇法無天的人。
獄卒們再一探聽,這位老熟人本來又被陛下親身下旨送進了大理寺,詳細犯了何罪卻冇人清楚,並且這位熟人已升為左衛中郎將和青城縣侯。
冇想到這個看似刁蠻無禮的公主竟然會說出如此一番大事理,更冇想到她竟然會幫他討情。
進縲絏才一個多時候,韓介帶著大包小包出去探監。
利與弊,輕與重,李隆基絕對分得很清楚。殺一個微不敷道的刺史不算甚麼,並且首要的是,顧青占了理,邢深此人該殺,錯的隻是挨次和手腕。
楊貴妃急了:“陛下莫非還是要重罰顧青?”
大抵率來講,應當不會正法他。
顧青盤腿坐在韓介帶來的潔淨床褥上,腦筋裡不斷回想著本日李隆基說的每一句話,然後猜測李隆基對他會如何措置。
楊貴妃哼了一聲,扭過身子不睬他。
李隆基氣笑了,袍袖狠狠一揮,道:“先留著你的性命吧,來人,剝去顧青的官服官帽,拿入大理寺。”
至於“白”,嗯,這個顧青最有發言權,真的很白。
顧青見韓介越說越離譜,眼看自責得要劈麵拔刀抹脖子,顧青隻好溫言安撫幾句,好不輕易將韓介勸走,顧青終究平靜了。
安祿山曾經派死士刺殺張九齡,張九齡幸得生還,回長安後寫了無數奏疏參劾安祿山,可李隆基卻視若無睹,乃至底子不承認有這回事。
這也是顧青為何倉猝趕回長安,搶在朝野群情四起之前向李隆基請罪的啟事。殺刺史一案若被朝野儘知,當滿朝文武的言論都說要殺顧青時,李隆基也冇法保住他了。
不知李隆基是成心還是偶然,下旨將顧青打入大理寺時,卻絕口不提如何措置顧青的官爵,以是顧青冇罷官也冇除爵,他的身份還是左衛中郎將和青城縣侯。
那麼,他在李隆基內心是甚麼位置呢?一個懂事的少年,一個偶爾有點打動同時大部分時候很沉穩的少年。對李隆基這類功利主義者來講,顧青這類偶爾打動的脾氣剛好合適帝王對臣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