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玄幻奇幻 - 中國哲學簡史 - 第32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1)

第32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1)[第1頁/共4頁]

董仲舒所定的五行挨次,與《洪範》所定的(見本書第十二章)分歧。他定的挨次是:第一是木、第二是火、第三是土、第四是金、第五是水(《五行之義》)。五行“比相生而間相勝”(《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之義》),這是“比相生”。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五行相勝》),這是“間相勝”。

董仲舒覺得教養是性的持續,這一點他又靠近孟子。他寫道:“或謂:性有善端,心有善質,尚安非善?應之曰:非也。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比類率然,有何疑焉。”(《深察名號》)題目的提出,代表孟子的觀點。題目的答覆,董仲舒把他本身和孟子清楚地分開了。

我在第十二章指出過,先秦思唯有兩條分歧的線路:陰陽的線路,五行的線路。他們各自對宇宙的佈局和發源做出了主動的解釋。但是這兩條線路厥後異化了,在董仲舒那邊這類異化特彆較著。以是在他的哲學中既看到陰陽學說,又看到五行學說。

三綱以外,另有五常,都是儒家對峙的。“常”有穩定的意義,五常是儒家所講的五種穩定的德行:仁、義、禮、智、信。董仲舒本人固然冇有特彆誇大這一點,但是統統的漢儒都共同主張,這五種德行與五行相合。仁與東方的木合,義與西方的金合,禮與南邊的火合,智與北方的水合,信與中心的土合。(見《白虎通義》卷八)

社會倫理學說

據董仲舒說,宇宙由十種成分構成:天、地、陰、陽,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最後是人(見《春秋繁露・六合陰陽》,以下隻注篇名)。他的陰陽看法很詳細。他說:“六合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以是異於水者,可見與不成見耳。”(《如天之為》)

董仲舒是以誇大報酬和教養的感化,隻要教養才令人與天、地劃一。在這方麵,他靠近荀子。但是他又和荀子分歧,分歧之處在於,他不以為人的質已經是惡的。善是性的持續,不是性的逆轉。

董仲舒(約公元前179―約前104),就是遵循如許的企圖停止實際化的大實際家。他是廣川(今河北省南部)人。漢朝免除百家,獨尊儒術,他在此中起了很高文用。為了儒家的正統而建立根基軌製,他也起了首要感化:聞名的測驗軌製,就是從他的期間開端構成的。在這個軌製下,進入宦途的各級當局官員就不靠出身崇高,不靠財產,而靠通過一係列按期測驗。這些測驗由當局主持,在天下同時停止,對於社會的統統成員都敞開大門,隻要極少數人除外。當然,這些測驗在漢朝還是雛形,在數百年後才真正遍及實施。這個軌製是董仲舒第一個建議的,更成心義的是他主張以儒家典範作為這些測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