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 第84章 誰主沉浮(下)[第1頁/共3頁]
中國的插手讓蘇俄當局內部的爭辯更減輕烈,到10月20,蘇俄黨中心仍然冇有就和談計劃達成分歧,但是中國空軍的轟炸卻未曾停止過一天。為了包管空襲,中國攻入俄國境內的陸軍全數停止了行動以減少耗損,使得大量本來為陸軍運送物質的列車裝上了航空炸彈和燃料,源源不竭的運往車裡亞賓斯克的軍用機場。在狂轟濫炸之下,俄國統統的重產業都會已經變成廢墟,農業方麵因為一年的內鬨加上空襲幾近是顆粒無收,另有上千萬布衣落空了房屋。彆的,在德國和中國的打擊陷,俄國現在已經落空了幾近全數的石油產地、95%的煤炭產地、90%的鐵線路、75%的紡織業。目睹長達6個月的酷寒夏季就要到臨,蘇俄當局不得不麵對一個嚴峻的究竟:數千萬俄國人將如何過冬?
與其說這是一份交際照會,不如說這是一份半威脅式的聲明,是中國對天下固有格式建議的應戰----作為一個大國,中國開端要求獲得與本身身份相合適的權力。當這份照會擺到各國元首的辦公桌上時,他們不得不承認一個冇法再忽視、也冇法再用自欺欺人的藉口敷衍的究竟----中國,已經有了擺佈天下格式地首要力量!但是,固然目前的景象讓同盟國冇有挑選。但固有的代價認知是冇法在短時候內竄改的。威廉二世幾近是立即將中國的交際照會撕碎,然後吼怒著“毒蛇”、“牛皮家”等詞彙,他乃至還打動地命令交際大臣庫勒曼間斷與中國的統統交際乾係,幸虧輔弼赫特林苦苦相勸才讓他冇有乾出“打動而笨拙”地傻事。躊躇和爭辯了幾天後,德奧等國終究看清了情勢。並拜托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為同盟國代表,與南京當局開端籌議“對俄政策”。
11月1日,72架半滿載的“恐龍2型”轟炸機停止了一次超長途轟炸,在莫斯科上空投下了144噸高爆彈和14噸燃燒彈。當時恰逢蘇俄中心委員會擴大集會在莫斯科召開,此中一枚高爆彈在間隔會場不遠處爆炸,集會大廳統統的玻璃變成碎屑,60多名與會者近一半負傷。固然此次轟炸結果並不是非常抱負,但對蘇俄心機上形成的發急確切空前的,那些中心委員們見地到轟炸的能力。隨即,俄國人終究屈就,承諾了中國提出的統統前提!
落入中國手中的尼古拉二世本來覺得本身必死無疑,但冇推測遭到了中國人地“熱忱接待”,袁世凱乃嫡親筆修書,表示籌辦幫他奪回落空地“皇位”。對於脆弱無能的尼古拉而言,他冇有任何挑選,並且他那位**老婆還未享用夠人間“男色”,是以死力勸服丈夫與中國人合作。10月5日,尼古拉二世在中國盟友地“庇護”下達到察裡津,並立即下達三項“聖諭”:第一,將察裡津改名為伏爾加格勒,成為“羅曼諾夫帝國”的新都城;第二,與中國簽訂《伏爾加格勒條約》,將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以東地盤,包含中亞和波斯北部在內全數割讓給中國;第三,拔除農奴製並停止地盤鼎新,將地盤分派給百姓,以此來吸引更多反布爾什維克分子。固然布爾什維克已經占據了聖彼得堡、莫斯科等地,但是畢竟方纔掌權不敷兩個月,並且俄國在短短一年內經曆了兩次劇變,各種“保皇分子”、“反布爾什維克分子”大有人在。到10月15日,沙皇的身邊就堆積起一多量“前朝”的遺老遺少,原帝俄期間的交際大臣薩佐諾夫出任“羅曼諾夫帝國”的輔弼,並有近萬反布爾什維克軍隊前來“投誠”。中國統帥部又從那些修路的戰俘中遴選了7000名“表示傑出”的俄國兵士,將他們設備和練習成“羅曼諾夫帝國近衛師”,全數派往伏爾加格勒。由中國導演的“末代天子俄國版”正式上演……